財經365訊,伴隨著今年上半年監管措施的持續落地,以保本基金為主的諸多公募基金產品已紛紛完成了轉型。證監會最新公示的基金變更注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14日,今年以來完成轉型的基金已有100只,已申請轉型但正在接受審核的基金有228只。
從轉型情況來看,保本基金是今年以來基金轉型的主力,今年以來有34只保本基金已成功轉型,其中有26只基金均選擇轉型成為混合型基金。觀察其背后的原因不難發現:一方面,監管層近年來一直推進打破剛性兌付,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另一方面,保本基金產品大爆發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而產品鎖定期一般是兩到三年,今年和明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兩年。
100只基金變更注冊 債基比重占九成
7月11日,東吳基金發布了旗下基金東吳深證100指數增強基金轉型合同生效的公告,此前東吳基金召開了該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大會審議并通過了該基金的轉型有關事項的議案,該基金的投資目標、投資范圍、投資策略、投資組合比例及基金名稱也相應作出改變。公告發布當天,上述基金轉型成為東吳滬深300指數的合同正式生效,原基金的基金合同自同一日起失效。
記者注意到,證監會最新公示的基金變更注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14日,今年以來已經有100只基金順利完成了轉型。從數量上來看,以保本基金為主的混合型基金是今年轉型的主力,這些基金的規模也比較小,轉型方案比較好實施。
北京一位資深基金分析人士對記者分析稱,混合型基金在今年上半年轉型的數量多,一是來自監管的要求不得不轉型。二是受到市場環境不佳的壓力主動轉型。“目前,存量的保本基金和分級基金只有選擇轉型或清盤,對于基金規模較大的基金來說轉型是最好的選擇;而另一類基金,如打新基金、定增基金或其他主題的一些基金,在近幾年的投資環境不太理想,基金規模也遭遇了較大的縮水,基金管理人變更投資策略和投資標的也是明智的選擇。”
在今年選擇轉型的基金中,不乏一些基金規模較大的債券型基金。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實現轉型的債券型基金有30只,合計規模達到1481.71億元,占這100只基金總規模的89.54%。而債券型基金轉型成為其他類型的債券型基金情況居多,如規模高達近800億元的農銀匯理金穗純債,在今年轉型成為農銀匯理金穗純債3個月定開債券。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從業人士對記者透露,相比今年上半年股市的持續低迷,債市出現了比較明顯行情,部分機構資金可能通過轉型“借殼”債基入市,而債基目前多數配置短期債,機構對開放期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在此背景下,多只開放式債基已經轉型成為定開債基。
臨期產品面臨保本壓力 34只保本基金到期后轉型
距離今年4月份資管新規出臺已經有近3個月的時間,監管層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也敲定了保本基金只能走轉型和清盤這兩條道路。記者注意到,最后一只保本基金匯添富保鑫保本于2016年9月底成立后,市場上再無保本基金,但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成立的大量保本基金的鎖定期一般都是兩年或三年,這也就意味著,今年和明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兩年。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經有34只保本基金到期后紛紛轉型,共涉及到21家基金公司。從轉型方向看,混合型是保本基金轉型后的最主要類別,34只保本基金中有26只基金均選擇轉型成為混合型基金,而在混合型基金中,靈活配置型又是一大主力,共有20只保本基金轉型成為靈活配置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成立的諸多保本基金合同中可以發現,由于擔保機構承擔了風險,所以保本基金的管理費相對較高。投資者即便選擇最終到期保本,在近幾年的投資收益也不太理想,這些保本基金的贖回費率也處在很高的水平(一般為1.5%),投資者的中期贖回行為極有可能會導致實質性的虧損,持有保本基金到期也成為了眾多投資者較為一致的選擇。
華南地區一位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對保本基金的轉型并不看好,該基金經理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保本基金到期后,基金持有人大多會選擇贖回,因為這些投資者在當初選擇購買這些產品是看重的是“保本”。此外,該基金經理還表示,目前市場上一些規模較小的保本基金,即便是轉型后也是規模較小的“迷你基金”,這些基金也最終難逃清盤的命運。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