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資基金公司中,上投摩根與景順長城的發展頗為可圈可點。”某“老十家”基金公司前任董事長告訴記者。
盡管這兩家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會與資本市場的節奏高度關聯,但其在行業含金量最高的權益投資領域有所斬獲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截至2017年末,剔除貨幣基金之后,上投摩根以493.55億元的規模排名第29位,而景順長城以550.36億元的規模排名第26位。頗為難得的是,兩家公司的權益類基金占比較高,上投摩根的權益類基金規模為444.98億元,在行業里排名第20位,而景順長城的權益類基金規模超400億元,在行業里排名第19位。
在上投摩根的外方股東追求控股的同時,景順長城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尚未接觸到相關資訊。目前景順長城的股權結構是景順資產與長城證券各占49%,并列第一大股東,而小股東大連實德持股2%。
事實上,除了摩根資產外,亦有其他合資基金公司的外方股東在追求控股。滬上另一家合資基金公司中層告訴記者,外方亦有意控股,但目前尚未有實質性進展。
有的外資賺得盆滿缽滿
從合資基金在中國的發展來看,在外方未擁有控股權的上半場,中方股東的資源變得格外關鍵。
從財務投資的角度來看,倘若找對了合作伙伴,外方股東的斬獲頗豐。以工銀瑞信基金為例,瑞士信貸作為發起股東,以4000萬元的出資,獲得公司20%的股權。工商銀行年報顯示,工銀瑞信基金2017年實現凈利潤高達18.39億元。這意味著僅僅在2017年度,瑞士信貸20%的股權對應了高達3.6億元的收益。
在中國基金市場斬獲頗豐的不僅僅有瑞士信貸。建設銀行年報顯示,建設銀行持股65%的建信基金2017年實現凈利潤10.17 億元。外方股東信安金融持股25%,亦對應著高達2.5億元的收益。
事實上,在近年發展迅猛的銀行系基金公司,多數為合資基金公司。在多家銀行系基金公司躋身行業第一梯隊的同時,其外資合作伙伴均成功地在國內市場分到了一杯羹。
除了坐擁強大渠道資源的銀行系基金公司外,部分“老十家”亦引入外方股東,搖身一變成為了合資基金公司。
2003年,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參股富國基金,成為“老十家”中第一家外資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6月,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參股嘉實基金,使嘉實基金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合資基金公司之一。這兩家老牌基金公司出色的吸金能力,讓外資股東賺得盆滿缽滿。
在合資的歷史上,也有“趕早不趕晚”之說。發起成立合資基金的外方股東,往往數千萬元則可以獲得20%-49%的股權,十年前投資第一梯隊基金公司。據了解,兩次蒙特利爾銀行買入富國基金股權共計3333萬股,占比為27.775%,每股價格溢價約4倍,以此計算,2017年初,33.36億元的交易讓麥肯齊投資公司獲得了華夏基金13.9%的股權。
從數據來看,合資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占據了基金業的半壁江山。然而,對于多數合資基金公司而言,主要還是依靠中方股東的資源。
“中方股東往往掌握著渠道資源。”上述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對于基金公司發展至關重要的投資研究,從過往的實踐來看,還是本土人才更貼近市場。在合資基金的發展過程中,盡管也有過由外國人擔任投資總監的情況,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