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4月11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給出金融業開放時間表。此前,不少外資機構已將中國業務列為公司的“第一要務”。搶招人才,搶發產品,搶占頂級“朋友圈”,外資搶灘中國市場大戰全面展開。
第一要務
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表示要大幅度放開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其中六項措施預計2018年上半年就能實施。
近期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資管規模6.2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的貝萊德集團將于今年夏天在華發行第一只私募基金。4月9日,其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在致股東的信中表示,發展中國業務是貝萊德的第一要務。芬克在信中寫道,三大趨勢將主導全球資管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全球養老市場變化,技術進步,日漸增加的中國市場機會。
資管規模1450億美元,澳洲排名第二的安保集團也將中國業務列為該公司的第一要務。安保集團動態資產配置部主任納達爾·納艾米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中國業務是安保集團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最重要的戰略布局。目前安保集團利用其資產配置流程輔助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國壽安保做產品設計。
近期,瑞銀集團報告,2025年中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將增至7.5萬億美元,約47.1萬億人民幣,是當前規模的4倍左右。摩根士丹利和奧緯咨詢稱中國為接下來10年全球資管行業最大的機會所在。
2017年11月,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后不再設限。而上周易綱在博鰲論壇上進一步表示,此條開放政策有望在6月30日之前落地。這意味著外資機構最為看重的一塊牌照——獨資公募牌照近在咫尺,這大大激勵了外資在華拓展業務的信心。
拉里·芬克在致股東的信中表示:“若獲獨資公募基金牌照,貝萊德就能在中國銷售公募產品。這對貝萊德資管至關重要。”資管規模排名全球第二的領航投資也曾表示,若能在華獨資運營公募,領航即可保持公司文化的一致性,也可充分地分享中國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
搶人大戰
要贏得中國市場,人才是關鍵。但隨著外資光環逐漸褪去,外資贏得中國市場人才的難度上升,人才之爭越來越激烈。
2018年年初,李曼達(化名)離開工作三年的摩根大通,跳到一家排名前十的內資券商投行部。相比摩根大通高大上的辦公環境,李曼達的新工作環境相形見絀。“辦公桌上的抽紙和本子都是我自己從家里帶的。”李曼達說。盡管如此,李曼達依然認為新工作帶來的上升空間值得期待。
像李曼達一樣從外資回流內資的大有人在。除了和李曼達一樣的初級員工,中高級職位員工回流者也較為普遍。
一位曾負責美林(被美銀收購之前)中國地區房地產業務的人士在談及外資和內資之間的就業選擇時坦言:“對于華人來說,如果已經位居中高層,我并不認為外資相較內資更具優越性。”該負責人2008年離開美林,獨立門戶創業,幫助中資企業海外分支在海外投資,同時也幫助海外機構布局中國資本市場。無獨有偶,2016年12月KKR全球高級合伙人、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劉海峰辭去KKR職務,另立門戶開創自己的PE事業。劉海峰曾帶領KKR投資了海爾、圣農發展等經典案例。除了中國市場投資,劉海峰對KKR在亞洲的投資也影響深遠。劉海峰是KKR在亞洲的第一位本土雇員。而KKR的三期亞洲基金規模屢創新高,足見KKR亞洲投資的業績卓著,而KKR內部人士表示劉海峰功不可沒。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對于外資機構中身居要職的人士來說,另立門戶,分享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果實誘惑力極大。
隨著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提升,外資人才缺口將進一步增大,相應地,外資資管機構之間人才大戰也會越來越激烈。
紐約某知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預計外資中國市場人才缺口將明顯增大。“外資在華展業有四種方式。第一種是將中國作為銷售窗口,其在華分支的主要作用是開拓機構客戶;第二種是將駐華分支作為“代表處”,主要用于維持現有中國機構客戶關系;第三種是作為股東參與合資公司;第四種是投資中國市場。”他介紹,如果是第一、第二種方式,外資在中國不必配備投研隊伍。未來隨著中國開放加大,這兩類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進入程度加深,對中國市場投研人才的需求將大幅上升。他說,目前既熟悉中國市場又懂海外市場的投資人才非常緊俏。
事實上,外資機構之間的人才大戰已經非常激烈。
2018年以來,領航投資從華夏基金(國際分公司)、摩根士丹利挖走頂尖人才,據媒體報道,富達國際也幾乎同期流失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