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告訴記者,從收購主體來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互聯網巨頭,意在實現流量價值變現;二類是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先前的資產管理相關業務并不合規,希望通過牌照獲取實現業務合規化發展。
在陳文看來,第三方理財代銷市場的尷尬在于大量機構需要通過持牌合規化業務,但牌照新增量極少,導致相應牌照價格飆升。在嚴監管的時代,這意味大量機構將最終退出市場或轉移到地下。
“金融市場更加開放,其題中之義也在于牌照準入門檻的降低。長期來看,需要增加牌照供給,同時強化對于違規企業的懲罰力度,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陳文如是說。
行業集中度提高
“對第三方理財代理銷售機構而言,未來的發展是越來越正規,越來越透明。在現在嚴監管的制度下,抱著打擦邊球的心態來飛速發展業務已經不太現實,以后比拼的就是專業與服務。”何嘉康認為。
利用公募基金實現投顧的場景會越來越多。實際上,目前市場上已存在攜帶投顧服務的組合銷售,包括銀行、各大基金公司在內,都在努力推動帶策略的基金組合給投資人。其中,公募FOF就可以理解為推動投顧發展的試水。
對此,黃建翔認為,《通知》對持牌的基金銷售機構來講,客觀上是利好。而以往,非持牌機構由于缺乏監管,反而是他們活得更滋潤。
黃建翔坦言,目前,基金銷售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在于,行業里真正能夠做到全口徑進行財富管理業務的機構很少。現階段都集中在公募基金銷售上。但是,只做公募銷售的話,第三方銷售機構獲利空間很小。
對行業而言,激烈的價格戰讓不少機構深陷其中。
4月10日,盈米財富CEO肖雯表示,2017年雖然基金銷售規模和銷量有所增加,但由于競爭激烈,與前幾年相比,銷售手續費下降嚴重。部分機構將手續費降至一折后,其他公司不得不跟進,導致了全行業基金銷售業績下滑。
肖雯稱,在互聯網行業的思維下,將銷售手續費打一折,是讓客戶受益;但是對于基金這樣復雜的產品,是需要長期持有才能獲得收益的特殊產品,過低的費率更加容易縱容投資人“追漲殺跌”,反而損害了投資人和行業的利益。
黃建翔認為,《通知》出臺后,公募基金價值被低估的現象可能會得到改觀。過去,很多固定收益、剛兌的理財產品大行其道。在非標理財產品受到嚴控之后,行業將回歸本源。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