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據觀察,目前市場上關于“向上”還是“向下”的討論遠沒有選成長還是選藍籌白馬來得熱鬧。或許是出于對經濟基本面、資金面等要素的信心,如多家基金公司的市場營銷人員表示,最近,在第三方平臺上個人投資者凈申購比較明顯。或許是出于對市場理性投資的判斷,如華安策略優選基金經理楊明所說,今年市場的表現會有所不同,漲多了的需要休整、跌多了的可能會有所反彈,這也是市場的正常規律。
近一周來,醫藥醫療行業拿到了領漲的接力棒,而按照市場以往慣例,資金流向醫藥股大多是為了避險。“但今年似乎不太一樣,前些年選擇醫藥股是從醫保、低估值的角度,今年是從消費升級、新型藥的角度,因此判斷現在醫藥股的上漲是為了避險比較片面”,上海一位權益基金經理表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認同這一點,他說,今年以來一直看好醫藥板塊投資機會,特別是行業龍頭股。其一直堅持價值龍頭理論,認為今年的市場行情是結構性行情,但價值投資的理念不變,傳統股票可以做價值投資,新興成長股也可以做價值投資。
偏成長還是偏藍籌
3月16日,長安基金的權益基金經理林忠晶也給投資者寫了一封信,信中重點談到的就是近來市場上的“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應該重新重點配置成長股;另一種認為繼續堅持藍籌股。
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聲音呢?他指出,去年藍籌龍頭股和消費板塊的上漲更多原因是投資者結構變化導致的估值修復的上漲,因此進入2017年業績快報預告期后,部分上市公司顯示出年報不及預期,從而導致了短期內大幅調整。目前業績預告已經基本公布完畢,在經歷了前一段時間的調整后,市場預期差已逐步得到了修復。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雖然配置“成長”還是配置“藍籌”在基金業內確實有分歧,但是整體來看各有堅守。
拿華安策略優選來說,其實今年以來,該基金業績還是處于盈利狀態,從其去年四季報顯示的情況看,銀行、保險、地產等大盤藍籌股占其持倉的絕對重頭。盡管遭遇“冷水”不太好受,但楊明仍表示,面對當前的波動,并不特別擔心,這是來自對形勢的分析,也來自對所選擇公司價值判斷的信心。
中歐基金、華商基金對大漲后的創業板還是抱持樂觀。前者認為,盈利預期改善、政策鼓勵、主題驅動是近期創業板走強的主要原因,未來一段時間,優質成長股或仍有較高的配置價值。華商價值共享、華商健康生活基金經理何奇峰也認為,創業板的崛起是多重因素疊加的技術性反彈。不過他的補充觀點是,會像主板一樣呈現“以龍為首”的交易特征,卻并不意味著市場風格會發生改變,創業板普漲的概率可能性不大。匯豐晉信科技先鋒、新動力基金的基金經理陳平則明確提出,創業板行情后市能否延續還需要看業績趨勢和持續的政策利好傳出乃至兌現。
光大保德信何奇是近日比較少有的明確表示仍然看好藍籌股機會的基金經理。他坦言,成長股漲到目前點位,個人態度已經轉向中性偏謹慎。他今年看好的幾大行業板塊,一個是基于優質傳統行業龍頭的估值重塑,看好傳統行業優質公司的細分性投資機會;一個是金融地產領域,最看好地產股,其次是銀行、券商和保險。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