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
“‘老十家’可謂資管行業的黃埔軍校。”資深基金研究人士王群航告據記者。
作為行業最早期的參與者,“老十家”在為自身培養大量人才的同時,亦為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譬如曾經有7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出身南方基金,目前仍有3位擔任規模前20位的基金公司總經理。
除了南方基金人才輩出外,出身嘉實基金的竇玉明和李道濱,在上海灘闖出了名頭。其中竇玉明在執掌富國基金帥印期間表現出色。前富國基金董事長陳敏告據記者:“竇玉明讓富國基金上了一個臺階。”2013年5月,竇玉明轉戰中歐基金擔任董事長,亦拉開了公募基金行業股權激勵及其事業部改革的序章。2012年4月,嘉實基金原副總李道濱離職,轉戰至中銀基金擔任總經理,自此擁有超強股東背景的中銀基金開啟了規模狂飆的模式。
除了總經理級別的管理人才外,“老十家”為整個資產管理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在業內最早提出了“研究創造價值”的投資理念的華夏基金,則成為了陽光私募行業的“黃埔軍校”。
2007年,江暉、石波成為華夏基金較早“公轉私”的明星基金經理,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他們所成立的私募基金星石投資與尚雅投資,規模始終在行業內處于第一梯隊。王亞偉成立千合資本,則是陽光私募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其發行的第一只產品更是創下陽光私募界高募集規模和高管理費率的新紀錄。除此以外,孫建冬、楊愛斌、張益弛等人亦先后進入陽光私募行業。其中,楊愛斌領銜的鵬揚投資,成為了第一家成功拿到公募牌照的陽光私募。
拓荒牛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承載著“拓荒牛”責任的“老十家”,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整體實力較強,牌照較為齊全,均擁有比較完善的產品線。
與南方基金同為行業“老五家”之一的華安基金,致力于為投資者提供“全天候”資產管理解決方案。華安基金在產品創新領域頗為出彩,多只產品開行業先河,其中包括首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基金、首只貨幣市場基金華安現金富利、首只指數基金華安MSCI中國A股(原華安上證180)以及首批黃金ETF華安黃金ETF。
身處激烈變革的時代,最早成立的南方基金率先發行了業內很多創新產品:首只封閉式基金、首只債券基金、首只財經大數據基金、首只公募FOF基金等。
除此以外,長盛基金亦勇于做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研發適合市場和滿足投資者需求的基金產品,在金融行業快速發展中不斷創新。長盛旗下還有多只產品為業內首創。長盛同慶可分離交易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為首只合并募集、分離交易的分級基金;同智證券投資基金為首批封閉式基金;長盛同智優勢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LOF)為首批封轉開基金;長盛成長價值證券投資基金為首只兼顧成長價值的風格型基金。
華夏基金亦勇于拓展公司的邊界,旗下的基金興華是境內首批封閉式基金;華夏成長是境內首批開放式基金;華夏債券是境內首只純債券型基金;華夏平穩增長是境內首只封轉開基金;華夏全球精選是首批QDII基金。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