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由于市場對于公司的解讀和反應趨向于更透明,且港股沒有漲跌停板的限制,新股上市首日往往就可以充分完成上漲或下跌的動作。這也就意味著,港股“打新”并非穩賺不賠。
據數據統計,2017年以來,共有192只股票在香港市場上市,131只股票上市當日實現上漲,占比近7成。其中,漲幅超過100%和下跌超過10%的股票數量分別為19只和16只。
完善互聯互通市場版圖
在業內人士看來,2017年可圈可點的香港IPO市場,在已經到來的2018年里前景將更為樂觀。
一方面,香港市場在2017年底迎來了“20多年以來最重大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主板上市。根據規定,未來沒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已在歐美成熟市場上市的創新型公司都可在香港主板上市。另一方面,H股全流通試點的啟動也將令港股市場更具吸引力,從而進一步推動赴港上市熱潮。
德勤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上市規則修訂及拓寬香港上市制度的計劃,將有助于提升企業在香港市場上市的意愿。目前近160家企業遞交了上市申請,其中至少有5家來自科技、金融、生命科學及醫療行業的企業,可能會在香港市場進行大規模融資發行。德勤預計,2018年,香港市場會有150只至160只新股上市,融資額在1600億港元至1900億港元。
伴隨互聯網及新興科技的興起,港股的IPO市場生態也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獨角獸”公司開始出現在上市名單上。據了解,小米、螞蟻金服、平安好醫生、微醫、點融網等科技類公司均有很大機會選擇在香港上市。
不少內地投資者對于這些公司耳熟能詳,看好其發展前景,更想進一步分享這批公司上市帶來的紅利。繼滬港通、深港通開通后,港交所正在醞釀的“新股通”讓這些投資者看到了希望。
2017年8月28日,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發表研究報告稱,在滬港通和深港通完成連接內地與香港的二級交易市場后,香港交易所提出的新股通計劃將能連通兩地的一級集資市場,令證券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趨于完整,為內地與香港市場互聯互通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突破性的契機。
格隆匯港股研究員表示,新股通開通后,勢必會掀起內地投資者的“打新”熱潮。因為港股新股中簽率大大高于A股,而且和投資者申購的金額有關,所以好的IPO會吸引大量資金。不過他認為,因為港股IPO并不像A股一樣百分之百賺錢,所以在認購時需要更多地關注企業本身的素質。
除了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對于新股通的開通也充滿了期待。據記者多方了解,雖然內地的公募基金目前較少參與港股“打新”,但新股通開通以后,他們將積極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
“港股‘打新’這塊的收益我們看到了,確實很有吸引力。但是因為內地現在還只能通過QDII打新,手續上有些繁瑣,所以并沒有參與。如果今年新股通能夠放開,我們就會比較多地參與。”滬上一位QDII基金經理表示。
“我們以前很少參與港股‘打新’,主要是因為港股上市的新股常常破發,存在一定風險。去年只是參與了閱文集團的‘打新’,因為我的組合里持有騰訊控股,可以優先認購一定數量的閱文集團。”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QDII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國際業務部總監則表示,開通港股通后,滬港深基金可以參與“打新”,但可能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現有產品召開持有人大會修改契約,二是新發相應的產品。他說:“我們進行投資需要嚴格遵守契約。比如老的滬港通基金,若不修改合同,就不能通過深港通投資港股。”
何時狩獵“獨角獸”
一直以來,金融、地產都是香港股市中的主角。由于難以獲得海外投資者的青睞,新興企業板塊往往估值較低。但在本輪港股牛市中,新經濟作為一股強勁的新生力量開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