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旗下也只有一款公募產品在售——中航航行寶貨幣。還有一款產品中航混改精選混合型產品,目前處于暫停申購、暫停贖回的狀態。
恒生前海基金旗下的一款公募產品——恒生滬港深新興產業精選混合,成立于2017年4月1日,成立以來收益率為6.54%(12月14日),近半年業績排名同類前1/2。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公司處于發展初期,在經營上堅持穩健的理念,現階段以穩步發展為主要思路。“作為國內首家港資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結合股東的背景以及團隊的專業能力和經驗,我司將以港股投資為一個切入點,打造跨境投資優勢,積極布局港股主題的主動管理型以及特色指數型的基金產品。”上述負責人稱。
成立時間較短并不是導致基金公司的公募產品數量稀少的全部原因。匯安基金也成立于2016年,目前已有12款公募產品。此外,華泰保興基金、鵬揚基金管理、先鋒基金等多家去年成立的基金公司公募基金產品也在5只左右。
王群航告訴記者,發售公募產品數量較少的問題要辯證來看。監管層下發公募基金牌照可能更多希望持有者能夠利用好牌照,多發產品,以滿足居民閑散資金的理財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少發公募基金就顯得有點浪費公募牌照。但如果一家基金公司實力不夠,還勉強發行公募基金產品,那也是對投資者利益的一種損害。
據了解,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對持有公募牌照的機構發售公募產品數量有所要求。
新基金發行難折射人才困境
不可忽視的是,持有公募牌照的機構少發公募產品折射出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人才困境。據媒體統計,截至11月14日,公募基金的總數為6792只,基金經理人數為1608人,平均每位基金經理需要管理4.2只基金。對一家剛起步的基金公司來說,人才是推動整個公司業務的發展根基,因此,上述發行公募產品較少的公司在人才方面的布局就更為重要。
記者注意到,上述僅發一只公募產品的6家公司中,基金經理數量在1到4人之間,南華基金的基金經理達到了4人,支撐起了公司新發產品的計劃,近期公司也有兩只混合型基金正處于認購期。據了解,南華基金屬于第一家期貨系公募,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公司管理團隊與普通員工也不乏期貨從業背景的優秀人才,跨領域人才對公司發展有利。
恒生前海基金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恒生前海基金在成立之初就布局了港股投研團隊,目前具有充足的港股投研人員配備,因此在近日滬港深基金新規正式實行中未受影響,旗下的恒生前海滬港深新興產業精選混合基金仍正常申購。據了解,公司的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林國輝有著十年的港股投資經驗。
而華宸未來基金在經歷了多輪基金經理換血之后目前僅有應曉立一位基金經理,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十分重視團隊的穩定性,正積極研究制定員工培養與激勵計劃,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以上就是關于基金:6家公司只剩“獨苗”難道力不從心的相關內容,了解更多理財知識及行情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