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去年來開始發力權益投資的小型公募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創新、求變并不容易。雖然近年來,股東和管理層都有意把公司發展重心從專戶業務轉到公募上,但由于股權激勵幾經折騰,遲遲落不了地,人員流失嚴重,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股東也有股東的考慮,業務創新、產品創新需要較大的資源投入,未來是否能產生收益尚未可知,而付出的代價往往很高。”
他說:“今年公司換了新的領導,還新挖了一位投資總監,也陸續招了幾個權益類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助理等,另外,聽說管理層也在考慮事業部制,落實各項激勵等,快的話可能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能實行。公司上下都比較期待,希望能順利走上正軌。”
另一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也告訴記者,此前一直沒有發展權益類投資,主要是因為公司成立之初想通過固定收益盡快做大規模,使得公司盡快盈利。“權益團隊多貴啊,成本那么高,公司規模小的時候投入不到位,也很難做好,所以,等公司規模大一些了,手里有錢了,再來做權益。”
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說,雖然公司一直有意發力權益投資,但投研人員并不好招。“小基金公司待遇、激勵和平臺等跟大公司沒法比,一些資歷較深、中長期歷史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并不會考慮這樣的工作機會,而較為年輕的基金經理實際經驗不多,震蕩市里也很難賺錢。”
該人士表示,“今年公司旗下有權益類產品業績相對突出,但體現在申購量上并不明顯。”在他看來,這一方面和公司品牌尚未深入人心有關,另外中長期業績是否穩健也是投資者買基金時的重要考量。
“小基金公司就是這樣,沒有先發優勢和品牌優勢,隨著當前行業監管趨嚴,創新業務也越來越難做,即便有合適公司發展的新業務點,但要沒有股東的大力支持和過硬實力,也很難和別人競爭。”該人士感慨道,“現在小公司發展彎道超車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只能邊走邊看。”
不過,也有相對樂觀的觀點。丁玥認為,以固收投資的“基因”去發展權益類投資,也能產生自身的特色。“從公司風格來說,我們具有絕對收益的‘基因’,在做權益類產品的時候,我們對于產品的要求也是回撤小、風險低、力爭能夠產生絕對收益,這是我們的投資‘基因’,也是我們的投資風格。”
以上就是關于公募:多公司發力權益投資 創新求變不容易的相關資訊,了解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