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8日創業板觸及2015年股災以來最低點1641點算起,到上周最后一個交易日正好是整一個月。在這一個月時間里,創業板一改此前連續下跌的頹勢,一路緩步上漲至1821點,漲幅達11%。
然而,就在6月底之前,公募基金將創業板的倉位一降再降,降到相對歷史低位。面對創業板的如此連續上漲,公募基金集體被“逼空”?
基金一直在減倉創業板
2010年以來,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對創業板的配置比例不斷提升,2015年持股比例一度接近30%,超越主板,市場對于成長性的偏愛達到峰值。
但這一現象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發生明顯變化。創業板整體的成長性開始受到質疑,而隨著并購重組的監管趨嚴,以往諸多創業板公司借由外延式擴張帶來估值與業績雙擊的模式也遭遇巨大阻力。
自201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開始撤離創業板。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的投資總監告訴記者,在2016年以前,他們整個公司的投研團隊都更偏向于成長型投資風格,而且通過堅定地投資于各類中小上市公司獲得了巨大的超額收益,排名也一直很靠前。但是到了2016年下半年,他們果斷變換了策略,逐步將配置向績優藍籌股上轉移。
風格轉移的豈止一家。從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許多重倉創業板、中小成長股的公募基金經理都紛紛將倉位從創業板轉向藍籌股。轉得快的,賺得盆滿缽滿,轉得慢的,則在這輪歷時較長的藍籌盛宴中迅速落后了。
創業板是反彈還是反轉
對于低配創業板的公募基金而言,創業板“突如其來”的上漲,更需要好好應對。不少基金認為,創業板出現了結構性機會,但這可能并不意味著創業板將迎來真正的反轉。
華商基金認為創業板會出現結構性機會,但未來對創業板整體持謹慎態度。華商基金策略研究員張博煒指出,創業板本輪上漲的催化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受到國務院印發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意見的影響,加上部分個股被證金增持的消息刺激,使得創業板整體呈現出久違的普漲格局。二是在近日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轉弱的背景下,市場對下半年需求預期的判斷導致以螺紋鋼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開始走弱,映射到A股當中,使得周期股邏輯出現一定變化,消費股性價比明顯下降的狀態下,市場資金輪動至前期表現不佳的成長股板塊。
嘉實基金也表示,就目前情況判斷,這仍屬于強勢的反彈。“至于本輪行情到底是否屬于反轉行情,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畢竟,本輪創業板指數屢創新低的主要原因是相關成份股公司的盈利相繼呈現回落態勢。而企業盈利的反轉需要時間確認,只有確認創業板公司的盈利持續改善,才有可能出現反轉行情。要確認創業板企業盈利改善,需要等到今年三季報和年報的數據。”
基金究竟會怎么操作?
怎么做可能比怎么看更重要。
“手快”的基金已經買入。上海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已經大舉買入創業板。他表示,他不會去判斷創業板到底是反彈還是反轉,當創業板走到如此低位,且連續出現底部放量特征,就應該果斷買入,可以等過一段時間再判斷究竟這輪創業板行情會走多遠,如果能夠持續就可以堅持持有,如果無法持續就獲利了結。
北方某中小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的說法也很具有代表性,一方面,他認為創業板的投資已經可以有所作為。雖然他同樣認為目前創業板并不具備反轉的長期邏輯,但他判斷創業板結構性上漲的邏輯是成立的。“至少創業板已從去年底的幾乎不可作為,轉向可作為的階段。”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