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之際,機構調研“步履匆忙”。財匯大數據終端資料顯示,截至8月14日,7月以來,兩市共計有381家上市公司接受各類機構調研,其中有多家公司在短短的一個半月時間內接受超過10次的機構調研。從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來看,有15家公司迎來的調研機構超過50家。
查閱資料發現,7月以來,在積極參與上市公司調研的機構中,調研“大戶”無疑是券商,100多家券商參與調研的總次數多達1500多次。同樣,公募也是調研大軍中的重要成員,7月以來,公募參與的調研總次數超過1000次。
在近期的機構調研大潮中,有不少公司成為機構組團調研的對象。如8月10日,科大訊飛以現場交流與網絡直播的形式,接受了交銀施羅德、Sanford C. Bernstein research、韓國投資等231家機構投資者及112名個人投資者的組團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公司戰略及投資者關心的中報情況、公司在計算機深度學習等前沿陣地的布局情況、科大訊飛智慧課堂項目等等。碧水源在8月8日則以電話會議的形式,接受了招商證券、建信基金、中信建投證券、德意志銀行、沃瓏港投資、民生加銀基金、太平基金、東方基金、深圳聯泰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光大富尊投資等106家機構的153人的組團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公司凈水器業務情況、公司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等。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財報發布前后,都是機構密集調研的時候。通過調研,機構可以掌握上市公司相關業務表現以及未來業務增長等情況。今年以來,在追求確定性機會的大背景下,一線調研更顯得至關重要。通過調研可以掌握寶貴的信息,在市場的輪動中,找到自己的核心堅守。”有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花式”研究興盛
在今年以來的結構性市場中,輕擇時重選股,已經成為基金經理的普遍共識。正如一位基金經理所言,在結構性市場中,草率擇時往往被市場走勢打臉,而勤勉精細選股則可以使投資立于不敗之地。
今年以來,僅就公募而言,在研究、調研選股上已經分化出多種路徑。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市場上“抱團”行情的出現,背后是機構在個股研究上的“抱團”,而“抱團股”的逆市表現,又強化了機構成群結隊調研上市公司的趨勢,這是一條研究、調研的路線;另一條路線則相對艱難,即市場中存在一部分機構及其投研人員,并不喜歡純粹的“抱團取暖”,而是希望挖掘不一樣的市場機會,或是搶先挖掘市場可能的熱點。這類機構和投研人員在研究、調研上的路徑選擇也不太一樣,另辟蹊徑自然困難也不少。
“抱團取暖、抱團調研,在我看來,既是一種市場機會,更是一種市場風險。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抱團而出’相對安全,但是同樣可能讓一些機構在市場到來之際,身陷‘抱團思維’而不能及時反應。所以在我的調研中,更注重尋找和觀察不一樣的東西,例如從產業的中觀層面,通過觀察產業鏈內不同公司的情況,印證或是推翻自己對某一公司的判斷等,甚至有些時候是跨行業尋找多家公司的異同和產業邏輯,以求尋得不同的觀察視角。還有些同行,在調研中花樣越來越多,圍繞一家上市公司、一個板塊,多重的觀察角度頻頻出現,借此求得對信息的充分掌握。”一位專注成長股投資的機構人士表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