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樂正資本董事長王江平,一個從業20年的投資老將,曾經任職于信托、公募基金、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如今投身私募,潛心投資研究,做大類資產配置。“做宏觀策略需要通過自上而下的綜合分析,尋找不同類別資產的趨勢性機會(或者階段性、結構性的趨勢性機會),在保證資產安全的前提下獲取回報,追求Smart Beta。”
布局藍籌港股獲利 繼續看好確定性增長機會
今年上半年,市場風格出現劇烈分化,王江平將主要倉位布局在藍籌股上,同時配置一部分港股的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取得出色業績,在多家機構的年中排行榜上,樂正資本旗下產品在宏觀對沖策略中名列第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樂正的潛心布局。去年四季度,王江平做了四個層面的分析:第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轉型期,標普500指數震蕩了14年,走出了以消費和科技股為主的漂亮50行情。現在中國人均GDP1萬美元,而且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消費股應該能走出來;第二,政策穩定,系統性風險下降。第三,經濟增速下降,企業間存量競爭加劇,行業優勢越來越向龍頭集中;第四,港股通放開使得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港股的估值比A股便宜很多,兩個市場接通后,機構資產組合向港股調整。
接下來市場會怎么走?王江平坦言,現在中國經濟短周期庫存周期到了較高位置,但中周期企業資本開支在較低的位置,兩個周期交織在一起比較難判斷。
在行業和板塊上,王江平認為,藍籌股、周期股、成長股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都有機會,要看從什么角度去挖掘。“漂亮50行情應該還沒有走完,適當調整后大概率還能繼續,并進一步向確定性增長擴散。藍籌白馬行業集中度提高、利潤向龍頭集中,后面趨勢將逐步被證實;至于中小創,2015年那波行情的后遺癥沒有完全顯現,很難抄底。但可以尋找一些業績增長確定性高、估值合理的股票逐步布局;周期股從原來過度悲觀走向估值合理,在供給側改革、環保、PPI高企的作用下有機會。但如果新一輪經濟周期起不來,還會是區間震蕩。”
站在高處思考問題
“做宏觀對沖策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能夠從大眾的隊列中跳起來,盡可能站在高的位置來考慮問題,審視市場。”王江平說。回憶他的宏觀對沖策略之路,王江平非常感慨。九十年代初,他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讀研時學的是計量經濟學、作宏觀經濟模型,畢業后到湖南省政府經濟研究信息中心,從事經濟預測工作。他對這些年中國經濟的變革深有感悟。“改革開放30年,經濟經歷了高增長期,現在處于往中增長平臺下降的過渡期。在變革的過程中,很多模型如宏觀經濟模型和資本市場的量化模型都不是穩態,商品價格、利率變化等都需要按照新的思路去研究。”
如何在變化中做宏觀分析研究發掘投資機會,王江平說主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是根據中國經濟體過往情況來推斷;二是看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在同樣階段有哪些特征和啟發;三是考慮中國的特殊情況;四是要考慮中國“互聯網+”的紅利效應會發生在哪些地方。
王江平認為,現階段,必須把錢放在相對安全的地方,保持資產的流動性至關重要。經濟轉型過程中,機會和陷阱并存,適度控制風險偏好,適當增加確定性增長的權益投資是比較好的選擇。“中國經濟還處在大調整過程中,資本市場還沒有達到一種新的穩態,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風險因素并未很好改善,比如國內房地產價格高企、企業高負債率和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好在政府已看到這些問題,出臺政策著手解決。”
把90%的精力放在投資上
20年中,大成基金投資總監、人保資產權益部負責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社保基金組合投資經理,眾多崗位記錄了王江平豐富的投資經歷。王江平常常感慨,20多年最幸運也最富于挑戰的事情莫過于選擇了做投資。但在大型資管機構里面,管理工作會耗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很難完全專注于投資。2014年初,王江平打算自主創業,他“奔私”后的微信簽名是“Follow my heart!弱水三千,只需一瓢!”數十年如一日,將投資變成一種熱愛。
王江平在樂正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期貨投資總監徐兆紅、權益投資總監杜位移、港股基金經理陳立忠等,都是過往的同學或同事,他們平均從業經驗18年,最低的也有12年。王江平笑稱,他們都是業內的“老油條”。確實,做宏觀對沖策略,年紀大一點,經驗豐富些,才能在復雜的市場環境里盡可能規避風險,降低失誤的概率。
實際上,樂正資本成立三年多很少發聲,默默耕耘。為何不做市場營銷,擴張規模?王江平坦言,首先,私募的生存條件比公募殘酷,私募是個人和團隊的品牌,做砸了既傷投資人,也傷自己,必須非常謹慎;再者,這兩年市場表現大起大落,私募投資管理團隊要經歷各種市場,策略才能更加豐富、完善,操作起來才能游刃有余;而且,歷史經驗證明,私募基金公司要走向良性發展,一般要經歷三年左右的磨煉后再去擴規模,才會走得比較平順,操之過急不是好事;更重要的是,私募基金應該追求特色,樂正資本希望作收益較高、回撤較小的典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