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機構都表示,市場委外資金早已突破10萬億元,基金行業無疑是委外資金的集中地。在“3·17”新規實施后,定制基金的發行有了一定的限制,但委外資金依舊是左右基金行業規模變化的重要因素。
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對中國基金報記者表示,三季度可能迎來大量委外基金集中到期。屆時,基金公司該如何應對?
贖回比例可能不大
一家大型銀行系公募專戶投資經理坦言,去年三季度發行了不少委外基金,今年三季度會陸續到期,但最終的贖回規模和對市場的影響會低于預期。
他說:“有一些機構其實在今年年初已經完成產品的運作,無論是贖回還是續期都與基金公司進行了協商。另外,債券市場經過9個月調整,機構委托人目前都非常理性,在這個時候是否還有必要贖回,是需要討論的。有的委托人不但沒有贖回,反而還有可能追加投資。長期來看,委外還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華北一中型公募人士認為,委外業務要分銀行和保險來看,銀行委外業務量在萎縮,預計三季度到期后銀行委外選擇贖回的會比保險多。今年開始,金融行業進入監管大年,一些監管措施對農商行和城商行委外業務的打擊較大,同時,股債一度雙雙走低、理財資金成本居高不下,銀行委外的意愿進一步降低。“近兩年,股債兩市沒有趨勢性機會,公募基金的投資業績逐漸不能滿足銀行、保險等機構的要求,加上銀行、保險的監管趨嚴,委外投資的規模都有所減少。當然,投資的需求也不單單是對收益的高要求,避稅、分紅等也是公募基金的優勢。”
華南一家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則表示,單從銀行角度來看,新增委外的萎縮并不意味著會出現較大的贖回比例。去年由于債券市場的行情并不好,委外基金能夠達到預期業績的占比極低,去年三季度成立的基金基本沒有實現太大盈利,“不續期就會直接出現虧損,如果是銀行同業理財端的資金,有剛兌規定,可能不太好處理。”
上述華南城商行總經理表示,對于銀行來說,委外是否贖回,盈虧是需要考慮的,主要還是看機構負債端能不能支撐以及機構的經營思路。“去年理財規模上得那么快,很多都是做同業理財然后去做委外的,同業理財今年肯定會收縮,委外新增規模可能也會收縮,存量可能更容易得到續期。”
華東一家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也表示,三季度不會大規模贖回委外,可能會對基金公司重新進行選擇。
上述銀行系公募專戶投資經理也坦言,委托投資有其內在需求,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講,會在國內選取最好的投資管理人,銀行有客戶優勢、渠道優勢,資產管理公司有投資管理能力的優勢,依靠資源整合、優勢共享,渠道優勢和投資管理的優勢將會更加契合。
主動清盤更好
更多的基金公司則表示,依然要做好清盤的準備。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表示,委外在2016年發展過快,但這是階段性的,今年公司的策略是整固,即去年是做大,今年是做強,強了以后才能繼續做大。他表示,整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規模的整固,二是投資的整固。今年上半年,債券基金收益率不是很高,因此,要跟客戶溝通好,有效穩定客戶的預期。另外,要提高投資能力,讓投資更適應市場,更適應客戶的需求。
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隨著委外逐漸到期撤出,基金公司應該有主動清盤的觀念。今年以來,基金產品清盤速度明顯加快,無論是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積極響應監管及市場趨勢,還是整合優化旗下產品線、減少損耗,都應在與客戶進行充分溝通的前提下,主動處理到期的迷你基金。
他說:“相比于在清盤邊緣線茍延殘喘、拉資金沖量、占用資源,主動清盤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基金公司集中精力做出真正好的基金。就像保本基金、封閉式基金一樣,委外基金作為一類基金品種,正在陸續退出歷史舞臺,任何一家企業的產品都是推陳出新,基金行業同理。”
該人士指出,委外基金清盤并沒有損害持有人的利益,是由于特定時期的客戶需求的產生而誕生,由于市場和需求發生了變化,需要及時調整產品布局。雖然今年以來公募清盤基金已達30多只,但在當下的時點,清盤依然是最實際的行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