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式的化工企業,不僅一線工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由于劣幣驅逐良幣,低成本的沖擊也使得正規的企業難以盈利。在這種壓力下,為了維持生計,正規化工企業不得不在環保問題上偷工減料。最終,行業整體盈利未見明顯好轉,環境卻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當下,官員考核不再唯GDP論,在一些地方,反而要和霧霾天指數掛鉤。地方政府對于企業污染的事情開始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畢竟PM2.5指數是大家都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可以說環保效果好不好,到了冬季取暖季就知道。為此,重點行業核查、煤改氣、化工企業入園等措施紛紛出臺,取締不合規的小化工園區等一系列手段也接踵而至。大企業由于資本雄厚,環保設施基本都能很快到位,可很多小企業原本環保設施就不到位,又要搬遷入園、置辦環保設施等投資,開工率不僅得不到保證,同時又要面臨更大的資本開支,日子過得是苦不堪言。部分企業在這種壓力下,或會選擇退出之前所在行業,實現落后產能的出清。
常見的精細化工產品多達數百種,不同子行業的競爭格局、市場生態都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小企業占比越多的子行業,相應的投資機會也越大。畢竟小企業更容易因為環保問題停產,所在行業出清的速度也會更快。當行業中的某些企業退出之后,就會引發短期的供需失衡,導致產品價格大漲。過去兩年,農藥、染料中間體等都出現過環保趨嚴導致的產品價格大漲。
分析可見,隨著環保約束的增強,不僅僅是落后產能退出加快,新增產能的環評審核也會更趨嚴格。在需求穩步增長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行業的盈利水平會越來越好,也會越來越常態化。盡管增加了不菲的環保成本,盈利水平卻比之前還要高。對于市場需求穩定,下游成本占比較低的小眾化工品,40%以上的毛利率或許是常態。這些行業的周期屬性會逐漸趨弱,每個子行業可能就只留下兩三家企業,從而達到良性競爭的局面。
當前,市場對環保約束造成的產品價格上漲,還停留在傳統的認識中,認為短期價格上漲帶來的盈利高點難以持續,景氣高點不能給更高的估值,忽視了環保趨緊的長期影響。當這種高盈利的情況持續時間足夠長之后,資本市場可能會發現這些細分龍頭的真正價值,從而給出更加合理的估值。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