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幾度沖關未果,A股終于在6月21日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雖然實質性的資金流入尚未發生,但其對國內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的標志性意義不容忽視,它代表著境內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步伐正在加速,A股市場的國際化和市場化已逐漸被國際投資者認可。
巧合的是,2017年正值首批QDII基金出海十周年。回首十年間,首批4只QDII基金從發行時的火爆認購、比例配售,到今天仍徘徊在面值以下,十年不得“翻身”,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基金公司,其中的苦澀均難以擺脫。
出海沒錯,錯在不該十年前。
十年前,內地基金公司對于海外市場的認知程度還達不到勝任的標準。基金公司只找了幾位海歸搭臺就匆匆上馬,對海外市場的風險預期嚴重不足,以至于金融風暴來臨后損失慘重。
一位QDII基金經理事后曾向筆者坦承,當時急匆匆地募集出海,更多是為了搶在“港股直通車”推出前建倉,所以對當時港股過高的估值沒有太在意。“總覺得會有后面的錢接棒,結果是我們接了最后一棒。”
當時的沖動,換來的是十年的傷痛。時至今日,盡管部分基金的業績相當亮眼,但QDII基金的規模仍然很難做大,很大原因就是首批QDII基金帶給渠道和投資者的傷害難以消除。
十年后的今天,我們看到當初的“港股直通車”終于化身為“滬港通”、“深港通”落地,港股投資已經成為內地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南下資金正成為港股市場上不容忽視的力量,導演著部分板塊的價值重估;也看到多達30家公募基金在港設立子公司,超過20家內地大型私募在港開展資管業務,還有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將觸角延伸到紐約、倫敦;更看到金牛獎評選都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首屆海外基金金牛獎評選已經將影響力輻射到海外資本市場。
假如首批QDII出海選在十年后的今天,雖不敢說業績一飛沖天,但至少基金公司對海外市場更加熟悉,準備更為充分,可以將風險控制在更低的水平上;投資者也會更加理性地對待這類產品。
翻看首批QDII基金現在的凈值,業績最好的華夏全球已經恢復到0.948元,離面值一步之遙。歷經十年磨礪,伴隨著境內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大潮,當初率先走出去的“先驅”,愿你們早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