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一般將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稱為“迷你基金”,對于上述消息,盡管目前還沒有任何官方回復或正式文件,但記者了解到,多家媒體已經向基金公司求證,從一些公司處得到了肯定的答復。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共有216只,海富通基金公司“迷你基金”數量最多,達到9只;信誠基金、大成基金等15家公司的“迷你基金”數量在5—8只之間;長安基金、益民基金等15家公司各有1只迷你基金。
對于這次規定的修訂,根據之前的媒體報道,目的是“為了防止盲目申報基金產品、扎堆追逐市場熱點”,而這確實也成為了公募基金中的普遍問題。數據顯示,在今年一季度各基金的持股中,有191只個股被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10只以上的基金共同持有。另有多達1059只個股被同一家公司的5只以上基金共同持有,一家公募基金旗下產品抱團持股走向極致。
對此,基巖資本副總裁岑賽銦指出,批量同類型基金產品井噴式發行或是監管層此次限制新基金發行數量的主要原因,他認為造成基金同質化的主要原因是基金公司一味追求市場熱點,而非在老產品上進行突破;此外,這與目前的代銷模式也有一定關系,一家銀行托管一只產品,但如果有多家實力相當的銀行在市場中競爭,就會出現多只同類型基金競爭的情況。
對于這項新規,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這是一個好措施,要重重點贊!他認為,清盤基金將因此增多。隨著近兩、三年新基金的發行越來越多,在資產總規模增加幅度有限的情況下,存量基金平均規模的縮小是必然的結局,其中的典型表現就是有越來越多的“迷你基金”。同時,隨著委外退潮,還將會有更多的“迷你基金”出現。有鑒于此,再加上管理層上述及時的、切中要害的規范措施,“迷你基金”的清盤必將會在今后一個時期內越來越多。
上海某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表示,基金公司對于“迷你基金”的恨大于愛:第一,管理費收入貢獻很低,但仍需要配完整投研團隊進行支持;第二,綜合考慮信息披露等成本,“迷你基金”很難起死回生,已經淪為雞肋;第三,此前的維持更多擔心清盤多會對公司的美譽度有損失。早在2012年以前,基金業內就在討論“迷你基金”退出機制,所以,目前借勢監管之手來清盤實際是件好事。
此次監管收緊,基金公司或許才會橫下一條心斬斷迷你基金的羈絆,實際上更有利于基金公司優化配置投研資源,集中資源把業績優異基金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