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
36.73億!這是2017年剛過去5個月,公募基金的清盤規模數,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也創出了2014年以來的新高。
基金清盤其實并非新鮮事,但如此密集的清盤潮并不多見。
有分析稱,隨著監管的加碼,未來委外的贖回還會持續,對于基金公司,特別是委外規模大的基金公司,仍有一定壓力。
據統計,自2014年“清盤靴子”落地開始,兩年多來,清盤基金數量已經超過60只,清盤規模接近百億元,它們大部分業績為正收益,短期理財債基和指數基金居多,最短存續期僅3個月,管理公司集中在上海和北京。
36.73億元!基金清盤規模創新高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這兩天推出了一份基金清盤研報,詳細統計了公募基金迄今為止的清盤始末。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研究員注意到,今年以來遭遇清盤的基金共有9只(數據截至5月19日),合計清盤規模為36.73億元。值得留意的是,4月全月就有7只基金選擇終止合同。
研報分析指出,清盤基金的數量、規模出現較明顯上漲的主要原因是:自2016年末以來陸續推出的保本基金、分級基金等監管新規使得存續基金后期運作難度加大,監管環境的變化較為直接地影響了這類產品的生命周期。
該機構預計后期仍有較多保本基金會選擇到期清盤,2017年全年清盤基金數量和規模總量可能將超過往年。
事實上,基金清盤其實與基金規模的關系更為明顯。從研報數據中可以看到,基金規模變動跌幅在90%—99%的基金超過40只。
據同花順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916只基金的資產凈值在2億元以下,其中有222只迷你基金的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
而造成基金規模快速縮水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委外資金的撤退。有分析認為,隨著監管的加碼,未來委外的贖回還會持續,對于基金公司,特別是委外規模大的基金公司,仍有一定壓力。
有基金僅運行3個月就被清盤
從基金類型上看,進入清盤程序的基金以短期理財債基、指數型基金占多數,兩類基金清盤數量都超過10只。至于其中的短期理財債基,確實也是特定階段的產物。
從運作年限來看,有的基金才3個月就被清盤,有的已經長達8年多,新老兼具。當然,運行時間很短就遭遇清盤的主要集中于混合基金、分級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基。
63只清盤基金僅6只業績虧損
在以往的刻板印象中,基金清盤似乎會與基金業績脫不了關系。而從數據來看,其實并不然。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研究員注意到,2014年以來清盤的60多只基金中,僅6只收益為負,其中5只為指數基金,1只為 QDII基金。其中也不乏收益超過40%的基金。
有清盤產品的基金公司上海最多
根據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統計,已有產品成立的117家公募管理人中有40家目前有過清盤旗下產品的情況。
從基金公司所在地域來看,這40家有過清盤基金的公司中,位于上海的公司數量、產品數量和規模都最多。
然而相對全部117家基金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地域分布,整體是相對平衡的,未有明顯的地域偏向。
基金清盤對投資者有什么影響?
基金清盤就是把該基金的基金資產全部變現,將所得的資金分給持有該基金的人,相當于強制贖回。
那么基金清盤會對投資者造成什么影響?這個要分情況來看:
如果是貨幣型基金這種短期理財型的基金,流動性非常好,可以經常隨時申購贖回,而且收益也比較穩定,這類基金的清盤對投資者不會有什么影響。
如果是股票型基金,且是由于業績的長期虧損而要清盤,那么就相當于,在股票高位進場,低位出場,只能是被迫割肉了。
而對封閉式的基金來說,由于折價,基金會以凈值清盤,反而是件好事。
因此,散戶們選擇基金時,應該避免選擇那些規模小的基金,還有那些成立時間短,這種基金要么就是之前的業績差沒有人氣,要么就是沒有歷史業績做參考,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