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題材股炒作,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成為多國交易所的監管重點。日前,在滬深交易所聯合舉辦的“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國際研討會”上,韓國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瑛珉介紹了韓交所在題材股炒作監管方面的相關情況,指出交易所應從市場監督者轉變為更為主動的市場保護者,為我國交易所加強一線監管提供了有益經驗。
與A股類似,韓國資本市場中個人投資者比例較高,2016年末個人投資者比重占整個市場交易的68%。此外,韓交所的個人投資者相對偏好頻繁交易,2015年韓國股票換手率顯著高于香港交易所、澳大利亞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
由于題材股炒作實質上與公司基本面沒有根本關聯,隨著股價暴漲暴跌,極易給中小投資者造成損失。李瑛珉介紹,截至2016年11月,從韓交所投資政治題材股的投資者分類來看,個人投資者占比高達97%,其余機構以及外國投資者僅占3%左右,所以絕大部分損失由個人投資者來承擔。此外,目前韓國監管流程耗時較長,從交易所到法院的流程至少需要7個月以上,無法及時抑制不公平交易。
李瑛珉指出,由于題材股的交易形態以及投資者跟風買賣等情況不斷變化,很難適用之前的異常交易標準進行監督,所以通過與之前方式不同的差異化集中管理方式抑制市場混亂是有必要的。而且監管題材股炒作要通過預先監管,而不是傳統的事后舉報。據了解,韓交所在防范題材股炒作方面,圍繞輿情監控與風險預警,加大風險提示力度,強化交易“冷卻”機制,制定了針對性的管控措施。
具體來看,韓交所針對部分題材股的管控措施包括更嚴格、更強有力的“預防措施”,跳過原有的警告、發送警告文件兩個階段,直接進行訂單拒絕警告、停收訂單委托,從而提前預防異常暴漲情況。
如果一只股票價格連續上漲,被認定為異常暴漲之后,韓交所可將該股票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對投資者發布警示,并在適當時機公示暴漲原因等內容。
當出現網絡謠言,公司認為有必要進行真實信息披露時還可發布該網絡警示,以便預防投資者損失。若觸動多次網上警示,將被韓交所標注為投資者“投資注意股票”,起到對散戶警示和保護作用。
如果采取多種措施之后,股價異常上漲狀況仍未改善,韓交所將對股票采取連續三天進行30分鐘集合競價的措施,甚至是深度調查及移交韓國金融監督院等措施。
在防范題材股炒作上,韓交所還會與相關機構采取聯合管控措施,形成監管合力。如在必要時,與韓國金融監督院、韓國金融委員會等部門組成特別聯合調查隊,調查與題材股有關的市場操縱活動;組織謠言監控聯合小組,持續監控各種網絡謠言,打擊傳播虛假信息擾亂市場的行為;相關部門之間會進行信息共享,甚至聯合進行新聞發布,借助媒體披露題材股調查情況,幫助投資者了解題材股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