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日本、歐元區以及其他發達市場經濟都呈穩健復蘇形勢,而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隨著信貸脈沖下降和房地產增速放緩,經濟對進口的依賴正在遭遇滑鐵盧。
然而,如上圖所示,去年下半年以來,紅線所代表的發達市場進口增速基本持平(5月受歐元區需求提振出現較大反彈),而藍線所代表的新興市場進口則大幅走高。二者之間的差距接近2013年時的水平。
瑞銀表示,2013年時主要受債務危機影響,歐元區大幅縮減財政刺激,但是現在歐元區經濟向好,再次出現這一現象實在另人意外。
但更奇怪的是,數據顯示,當新興市場貢獻了去年9月以來全球進口增速持續反彈中的70%時,發達市場則貢獻了80%的工業產出復蘇。
一般來說,貿易和產出之間的關系高度相關,當工業產生增長加速時,進口需求反彈的幅度往往更大,在一些發達市場,進口需求增速加快的幅度一般是工業產出增速反彈幅度的1.5倍。且歷史數據顯示,工業生產和進口增長的相關度在美國和歐洲分別是0.91和0.93。
而當前數據反映的情況卻是,發達國家正在加大生產但卻不增加進口,而新興經濟體大幅增加進口但卻不增加產出。所以究竟發生了什么?
對此,瑞銀認為,在發達市場中貿易數據和工業生產數據背離的原因是,去年9月以來發達市場工業生產復蘇主要是由美國帶動,美國對全球工業生產復蘇的貢獻接近50%,而美國工業產生主要是受強勢的石油開采業提振,而不是制造業,因此對進口的影響不大;在加拿大也存在類似現象,加拿大工業生產的復蘇主要由能源行業帶動,而制造業復蘇依然乏力。
在新興市場方面,瑞銀認為,進口需求確實與工業生產存在較大相關性,只不過工業生產依然處于歷史較低水平,而進口也沒有看起來的那么好。進口額的大幅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受價格而非數量因素影響。
本周公布的CPB數據顯示,受歐元區進口復蘇提振,發達市場5月進口需求同比增長2.98%,為2010年5月以來的最大月漲幅。
盡管如此,瑞銀對全球貿易前景依然悲觀。瑞銀認為,新興市場貿易反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價格的拖累因素在過去一段時間有所消退,但預計未來將繼續對全球貿易造成下行壓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