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板塊在絕大部分時間跑輸大盤,但今年在A股大部分板塊飄綠之際,保險板塊卻氣勢如虹,4只保險股紛紛創下階段性新高。另據統計,二季度以來,推薦保險股的券商研究報告已超過150份。市場分析認為,在目前監管收緊、資本市場下行和創業板股票估值高企的背景下,保險股的安全墊效應顯現。長期來看,保險股具有持續價值增長空間,但短期來看后續上漲空間有限。
中國平安逼近近2年高點
5月23日,中國平安盤中最高漲至44.18元,已逼近最近兩年的最高點——即2015年5月27日的46.17元(前復權)。中國人壽則收于27.93元,新華保險收于51.01元,兩者均創下17個月新高。中國太保在5月份也曾創下年內新高。一位長期關注保險股的私募機構人士稱,本輪保險股的漲法和以往不太一樣。以往只有在大牛市中,保險股才出現被動上漲。比如在2007年牛市中,保險板塊呈現戴維斯雙擊,量價齊升;2009年受經濟刺激影響,保險板塊跟隨市場上漲;2010年6月到10月、2012年底至2013年初的上漲,都屬于超跌后的反彈。
而本次上漲的環境和背景跟之前完全不同:一是大盤雖未大跌但不少個股表現慘淡,保險股卻逆市上漲;二是今年以來,香港保險股領漲,內地保險股跟隨,每次漲幅到10%左右后就開始回調,然后再掀起新一輪上漲。對此,上述私募機構人士表示,“偷偷漲才是真的漲”。
究其原因,多位機構投資者表示,今年4月以來保險股走強,短期原因是資金避險需求擴大,中長期的邏輯則是,隨著長端利率上行,保險公司準備金計提影響利潤的因素正在出清;隨著監管部門強調“保險姓?!?,行業重回保障類業務的方向,有利于上市公司提升業務價值。這兩大因素均將從基本面上改善保險公司的利潤。在當前A股市場上,具有基本面改善因素的藍籌股票相對稀缺。
誰在買保險股?
4月、5月顯露真容的保險股行情,其實在今年一季度就已有端倪。根據數據對上市公司以及基金重倉股的統計,一季度,機構投資者持有保險股總股數略有減少,同時,機構投資者家數亦大幅減少。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這表明保險股的籌碼在集中,而籌碼集中是行情爆發的前提條件。
在所有增持保險股的機構投資者中,公募基金最明顯。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重倉股中,非銀金融行業的市值占比增加了6.42%,非銀金融行業五大機構重倉股中,前三位都是保險股,分別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持股機構數分別為78家、367家、83家,持股數量分別為202億股、39億股和43億股。其中,中國平安是被納入基金重倉數量最多的個股第三名。
在公募基金產品里,一季度加倉中國平安最多的是匯豐晉信雙核策略混合型基金,其次是匯添富價值精選混合型基金,再次是銀華核心價值優選混合型基金,增持均超過100萬股。加倉中國人壽的公募基金前三名分別是,易方達科匯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鵬華中證800證券保險指數分級基金,以及易方達滬深300非銀行金融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加倉中國太保的前三名分別是,中證上海國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易方達50指數基金以及興全滬深300指數增強型基金(LOF)。新華保險一季度被機構投資者增持較少,其中增持最多的是前海開源鼎瑞債券型基金。
在證金公司持股方面,2016年末,保險公司前十大股東較上年末增持四大保險公司7.5億股,其中證金公司增持四大保險股3.9億股——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分別獲得增持0.5億股、3.15億股、0.2億股、0.07億股。一季度,證金公司繼續增持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小幅減持國壽和太保。
多位券商分析師表示,此前保險股業績好但估值偏低,長時間處于價值洼地。2017年一季度上市險企的業務規模健康增長,壽險新業務價值率快速增加,進一步提高了保險股的安全邊際。在目前監管收緊、資本市場下行和創業板股票估值高企的背景下,保險股的安全墊效應顯現。長期來看,保險股具有持續價值增長空間,但短期來看后續上漲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