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1月27日公司第二大股東中國信達掛牌轉讓其持有的二商食品17.6675%的全部股份后,12月7日,信達天津掛牌轉讓其持有的二商食品的全部4.1985%股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作為二商食品的發起股東之一,在資本運作上富有優勢的中國信達曾被認為是其上市路上的重要推手。孫杰此前接受采訪時透露,中國信達積累的豐厚的資本市場經驗正是二商所需要的。眼下,隨著中國信達方面相繼掛牌轉讓股權,二商食品的上市計劃似乎變得遙遙無期。
二商食品前幾年業績連續虧
在二商食品遲遲沒有完成上市計劃的背后,近來低迷的業績似乎是公司面臨的最大坎坷。二商集團發行債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3~2014年,二商食品業績的走勢較為穩定。期間,公司每年營收規模均達到10億元以上,凈利潤維持在6000萬至6100萬元。但這樣的趨勢并沒有繼續保持,2015~2017年,公司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2015年,二商食品虧損額度高達8621萬元;2016年、2017年分別虧損2235萬元、1524萬元;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公司實現凈利潤2434萬元。
前海梧桐并購投資基金侯海文此前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目前老字號大體上可歸結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一線品牌如同仁堂(29.280, 0.13, 0.45%)等,已經上市;第二梯隊是尚未上市但知名度和經營業績都還不錯的公司,例如稻香村等;第三梯隊是相對困難的企業,這部分大概占老字號企業總數的六七成。實際上,不少老字號品牌的競爭對手并不在老字號圈子內,而是市場上其他同行業品牌。面對日新月異的消費市場,亟需完成機制創新、品牌創新和產品創新,老字號需要爭奪更多的市場,爭奪年輕的消費群體。品牌專家尹杰表示,當前一些老字號企業的體制和觀念相對滯后,阻礙了老字號的改革創新;產品和技術陳舊,制約著老字號的價值提升;資金短缺,抑制了老字號的發展活力;品牌傳播意識淡薄,無法發揮老字號的品牌優勢。
想了解更多關于股票怎么開戶內容的請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