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股市場,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以來的漲幅遠遠超過標普500指數的漲幅,權重股表現尤為搶眼,蘋果、Facebook、亞馬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價均大幅上漲。而在中概股市場,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也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得益于強勁的一季度業績表現,新浪、微博、京東等中概股互聯網公司的股價紛紛創下近年或歷史新高。
以人民幣折算,騰訊、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經突破兩萬億元。若放在A股,騰訊、阿里巴巴可成為A股的“老大”和“老二”,市值輕松超越中國石油、工商銀行。科技業正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新經濟也造就了這些“巨無霸”。
2014年是中企赴美上市的大年,2015年A股的火爆演變成中概股私有化的大年。從2016年開始,中概股市場又出現了新的變化,私有化頻頻“剎車”,多位“勇敢者”再度赴美上市。上市依然是投資人最好的退出渠道,而科技金融公司、共享經濟等熱門行業有望成為新一輪的IPO熱點。
其實,中國的創業企業,尤其是科技型創業企業赴美上市產生過數波上市浪潮。如今,在中國名氣最響的從事電子商務、搜索引擎、旅游與社交網絡等業務的公司都已赴美上市。雖然經歷過做空和質疑等一系列風波,但許多企業最終還是用強勁的業績數據說話,再次得到市場投資者的熱捧。
近兩年以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數量劇減,或許并不是一個好現象。大量企業選擇留在國內上市,這不僅增加了A股市場的IPO壓力,而且由于排隊上市耗時較長,不排除貽誤發展時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選擇境外上市不僅可以達到及早融資目的,而且在客觀上也有利于緩解A股市場的融資壓力。不過,赴美上市也意味著估值較低、監管調整和公司治理規則調整,這是機會也是挑戰,謹慎分析赴美上市的利弊仍是中國企業選擇上市地點時必修的功課之一。
原標題——新經濟造就“巨無霸” 赴美上市仍需權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