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馬“馬失前蹄”、力盛賽車“車毀人亡”!這說的不是事故,而是今年剛上市的新股一季報“變臉”,萬里馬、力盛賽車是其中的兩家,而思特奇、尚品宅配的“變臉”幅度更大,每股收益分別為-1.02元和-0.57元。相關統計顯示,單單是今年上市的新股就有10家一季度虧損,業績快速“變臉”。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對比上市前靚麗的年報,再看看剛圈完錢就虧損的一季報,從感情上很難接受。特別是新股在上市之初普遍被爆炒,追高買入的投資者碰到此類“地雷股”,更是很有可能被套在波段高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難以解套。對于此類“變臉”新股,追高被套的投資者很容易認為是去年以來IPO加速,“蘿卜快了不洗泥”所帶來。近期,原證監會發審委員馮小樹貪腐曝光,其突擊入股即將上市的公司,短短數年內300萬本金快速獲利2.48億,更加深了投資者的疑慮。
事實上,新股業績“變臉”并非今年獨有,和IPO加速更是關系不大。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今年上市的173只新股,有29只個股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扣除9家上市前業績已經下滑的公司,還有20只新股業績“變臉”,占2017年IPO上市總量的11.56%。而2016年這一數字為16.3%,2014年和2015年均為四成左右。顯然,從比例上來看,今年上市新股“變臉”占比還有所下降,給外界感覺“變臉”增多,主要在上市家數增加帶來“變臉”新股絕對數量的增多。
另外,還有部分新股一季度業績滑坡,和季節性因素有關。在前面提及的10家一季度虧損的新股中,除了天鐵股份和華凱創意之外,其余8家都和行業季節性影響有關。這方面如果投資者仔細閱讀招股說明書,是完全可以做好“避雷預案”的。
不過,投資者更擔心的是注冊制上路之后,是否會有更多“變臉”新股出現。畢竟對于時間和專業程度都有限的大部分小散來說,是不可能全方位深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這部分需要專業機構和媒體來進行防堵,最好的方式就是在IPO前發現問題,將問題杜絕在新股上市之前。今年4月,《證券市場紅周刊》披露擬上市的僑源氣體相關事項存在明顯瑕疵,使得該公司IPO暫緩,正是媒體發揮專業的力量為投資者把關的重要例子。作為一位小散,筆者也十分關注《證券市場紅周刊》每周披露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彌補自己的盲點,這點也提供給各位股友來做參考。
除了監管層和媒體之外,個人投資者最主要還是要抗拒各種誘惑。在前期的炒新熱中,不少散戶參與其中,成為“擊鼓傳花”游戲中最后的接棒人。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新股集體瘋狂炒作之后,形成的高位套牢區將成為未來數年難以逾越的高點。特別是成長性不佳、市盈率在行業中極度高估的新股,更是股票賬戶的“絞肉機”。對于自己不熟悉的新股,投資者還需謹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千萬要看好自己的錢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