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復牌的股票|警惕新興市場貨幣潛在危機
(刊于新華社《經濟參考報》頭版,2018.05.18)
近期美元指數持續走高,不足一個月漲逾4%,并創去年12月底以來新高。隨著美元這波“猝不及防”的反彈,新興市場貨幣普遍承壓,阿根廷比索、墨西哥比索、印度盧比等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貶值。其中,阿根廷比索較年初暴跌近三成,并已開始尋求國際援助。
圖:4月以來,美元跳升,阿根廷比索劇貶
數據來源:wind資訊
表層來看,美元持續走高會提升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促使國際資本大量流向美國,新興市場會因此面臨嚴重的匯率沖擊和資本外流壓力。過去的三輪美元強勢周期,均伴隨新興市場程度不一的貨幣危機。
就本次而言,僅從經濟基本面視角看,美元的強勢周期已然過半,中長期看美元已開始趨弱,眼下新興市場承壓可能只是陣痛。但如果綜合地緣政治、大國博弈以及部分新興市場自身經濟結構的內在缺陷等多方面因素,還是要對可能的貨幣危機保持足夠警惕。
近期美元指數大幅上漲,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自去年3月以來美聯儲已經連續5個季度上調經濟增長預期,今年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初值為2.3%,好于預期的同時也明顯高于去年同期和歷年季節性水平。其二,年初以來美國通脹持續走高,尤其是3月份,以剔除食品和能源高波動項的核心CPI、核心PCE衡量的核心通脹水平分別為2.1%、1.9%,時隔一年再次觸及美聯儲2%的目標,考慮近來油價大漲,預計后續美國通脹還有上行空間。其三,年初以來歐洲經濟景氣度開始走軟,包括歐元區制造業PMI已經連續4個月回落,英國制造業PMI連續5個月回落,德國一季度GDP增速修正值不及預期等,“美強歐弱”格局重新顯現。
強勢美元下,港幣和阿根廷比索的大幅貶值引發了市場對新興市場貨幣的普遍擔憂。需要指出的是,近期港幣和阿根廷比索的弱勢局面其實具有很強的特殊性。
香港方面,本輪港幣貶值主要誘因是美元和港幣市場利差走擴所引發的套利交易,而導致利差不斷拉大的根本原因則是香港特有的聯系匯率制度。在聯系匯率制度下,美元兌港幣匯率被鎖定在7.75-7.85的范圍之內。根據不可能三角理論,香港政府為維持港幣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不得不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這意味著香港將采取與美國同步的加息政策。
然而,同步加息卻導致了美元與港幣之間市場利差的不斷拉大。香港的基準利率本質上是貼現窗利率,對于目前流動性充足、市場利率大幅低于基準利率的香港銀行間市場而言,加息并不會對港幣市場利率造成實質性影響。而對美元來說,情況則完全不同,由于“利率通道”機制的存在,美聯儲每次加息后美元市場利率都會迅速提升。因此,隨著美聯儲加息步伐的推進,雖然香港金管局在加息進度上保持了一致,但市場利差仍然不斷走擴,在市場中引發套利交易,最終造成了港幣貶值。
至于阿根廷,則更多源于其自身的經濟結構失衡。一方面,阿根廷經濟結構單一,在外部沖擊之下抵御能力較弱,外債水平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阿根廷國內經濟增長疲軟,通脹高企,疊加近期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市場普遍對阿根廷的經濟發展和償債能力不抱信心。
具體到國內,市場更為關注的或許是,同為新興市場貨幣的人民幣,是否會遭受沖擊?應該說,當前我國經濟整體運行平穩、韌性較強,外匯儲備充足,并且我國貨幣政策相對獨立,因此,無論是從我國經濟基本面還是政策的騰挪空間來看,人民幣都不具備大幅貶值的空間,我國也有足夠能力應對外部沖擊。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本次港幣和阿根廷比索等貨幣出現的劇烈調整,再次暴露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也凸顯了現行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的諸多不足。時者,勢也。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人民幣為代表的非美元貨幣注定會承擔起更多、更大的使命。
相關文章:
[1]熊園,魏景明,2018年全球貨幣政策展望,刊《清華金融評論》,2018年2月刊
[2]熊園,全球貨幣寬松退潮的背后:一場“遲到的糾偏”,刊《金融博覽》,2017年9月刊
[3]熊園,扭曲的全球貨幣緊縮周期,刊《證券時報》,2017.11.06(作者:熊園 來源: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