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書,最快將于6月獲批上市,有望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
有些同學不由得就想起,2015年的兩會上,雷軍曾說過:“小米五年內不會考慮上市。”做企業,最大的確定性,就是它的不確定性吧。
和此前傳的雷軍持股小米70%以上不同,本次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中,雷軍持有約31.4%的股份。
按照目前業界普遍預估的1000億美元市值計算,小米上市后,雷軍的身家將達314億美元(可進福布斯富豪榜全球30強),超過王健林,逼近李嘉誠。據招股書,5500名員工分得500億股權,人均近1000萬,上市半年后解禁。
當前,各方評論都集中在小米最新公布的營收數據,相關市場規模,來對小米進行估值。不過我這里不談成本和市場規模,也不想對小米估值,而是想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審視小米走到今天的策略。
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是,這幾年所有人目光都在盯著頭條、美團、滴滴這TMD三巨頭,美團打車與滴滴的戰爭,滴滴外賣與美團外賣的戰爭,頭條與百度,與騰訊的戰爭,這些巨頭的任何動作,都能成為關注焦點。
但唯獨小米的布局并不能獲得太大眼球,同時也無法對任何其他巨頭構成威脅,仿佛小米置身于互聯網的另一個平行宇宙,這點頗為有趣。
小米上市對香港的意義極其重大:
① 香港正在推“同股不同權”,說白了是在檢討當年放走阿里的錯誤,但A股迅速推出了CDR,也就是兩個地方正在爭奪好的上市資源。
小米上市,在騰訊之后將再次豐富港股重磅科技股的構成,這對提升香港作為遠東金融中心的作用非常明顯。
② 香港原來的活躍交易重點在金融、地產領域,科技類就騰訊,今后騰訊+小米,比重將會更大。
可以說,今后港股的構成會更加健康,更加符合時代氣息。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賺了很多轉口貿易的錢,將來它也希望分享高科技、制造業2025以及改革新高度的錢。
成為股東的正確姿勢
作為年輕人的第一支股票,50萬很多人估計是拿不出來的。既然港股通未必通,那成為小米股東的方法就只剩下一個:直接開設港股賬戶。
跟港股通高昂的準入門檻和繁多的限制不同,中國大陸居民開設港股賬戶其實意外的簡單。
國內許多券商都能開立港股戶口。如果你比較老派,可以帶好國內銀行卡,身份證和地址證明,到線下辦理相關手續即可。之后券商會把你的資料快遞到香港,再之后香港方面會通過電話跟你確認。如果一切順利,大約7~10個工作日之后即可收到含有港股賬戶和默認密碼的電子郵件了。
這里說明一下所謂的“地址證明”,這玩意兒可不是找街道辦事處去開的證明信,而是水電通知單,或者電信、信用卡對帳單這類東西,只要日期在三個月之內,印有你的名字和住址即可。實在不行的話,戶口本、駕照和房產證這類證件也可以充當地址證明。
(總之就是這些東西)
如果你不想走古典路線,很多券商也可以通過網站申請開戶,需要的資料不變。因為港股是見證開戶,所以在網上遞交資料后,還需要和券商的工作人員“見面”完成開戶工作。有些券商會選擇視頻方式,有些券商(如交銀國際),可能依然需要你親自跑一趟營業網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