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之所以是大佬,因為總有異于常人的眼光。不少投資人在新三板市場低迷時選擇遠離,互聯網大佬卻在這里頻頻出擊,網羅“潛力股”。
尋找能產生產業聯動效應的優質公司,當然是互聯網大佬們的目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佬們的思路各有不同。
馬云更看重成長潛力。在新三板市場,儼然是生態帝國的阿里巴巴全線出擊、撒網。據不完全統計,阿里已經在新三板上投資了至少12家掛牌公司,遍布互聯網信息服務、教育行業、體育、零售、旅游和影視等各個產業。
盈利與否,并不是阿里投資新三板公司的主要標準。當然,又符合戰略目標,又能盈利總是好的。阿里巴巴和銀泰百貨去年10月聯合投資1.41億元的東方股份2017年全年營收12.22億元、盈利增至8064.88萬元。對阿里來講,更重要的是成長潛力。
雷軍直接參股公司虧損增大。目前,雷軍直接或間接投資了超過15家新三板掛牌公司,這些公司遍布物業管理、軟件開發、計算機整機制造、影視制作、薄膜制造等細分行業。
相對而言,雷軍參投的新三板公司業績呈現兩極分化。小米參股上市公司美的置業旗下掛牌公司美的物業去年盈利5639.85萬元,同時小米生態鏈公司動力未來去年凈利潤增至2635.29萬元。
馬化騰通過補短板賺錢。騰訊的新三板投資思路更務實。截至2018年5月初,馬化騰投資了7家掛牌公司,涉及財富管理、游戲、數字內容智能分發、互聯網裝修等內容服務類細分產業。
相對而言,騰訊投資的新三板公司盈利情況尚可。其中備受市場關注的明星新三板公司好買財富、益盟股份,涉及財富管理、證券資訊服務,迎合騰訊近兩年布局財富管理業態的需求,盡管近兩年業績有所波動,但一直處于盈利期。
百度、京東的“無心插柳”。與前述三位在新三板布局各自生態鏈的互聯網大佬相比,李彥宏和劉強東在新三板的投資較少。
百度曾在2011年以540多萬元收購掛牌公司萊富特佰,置入旗下汽車點評等業務;但萊富特佰業績表現并不理想,在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虧損后,百度在2015年將該公司以2550萬元轉手,也凈賺了2000多萬元。此番經歷后,李彥宏對新三板市場態度更謹慎。
而京東通過旗下北京京東尚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投資的唯一一家新三板公司諦聽科技,卻依然處于虧損中,去年營收下滑48.89%至2482.44萬元、凈利潤增32%仍是-1236.49萬元。
匠人財經觀點:
全線出擊、廣撒網的阿里喜好投資細分行業中小而美的龍頭公司,盡管不少公司未盈利卻有較大成長潛力;“比較務實”的馬化騰、李彥宏比較謹慎,要求在補生態布局短板的同時盈利;而雷軍則以個人名義直接參投新三板公司。
那么,問題來了:這幾位互聯網大佬中,誰的新三板投資眼光最好?
今天就到這里了,你認為誰的投資眼光最好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以上就是股票|互聯網大佬眼光獨到 雙馬雷軍上演現實“潛伏”的主要內容,關注財經365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