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天量”之后,創業板劇情還將如何鋪陳?當前,投資者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創業板成交打破紀錄意在誘多,成長的“果子”熟了,主力豈能不摘,這是獲利盤加速出逃的信號?也有人表示,這是增量援軍來了,創業板前景依舊光明,成長風格由此獲得延續。
對此,分析人士表示不能一概而論。創業板連續三天大幅放量之后,以獨角獸概念為亮點的中小創分化壓力倍增。倘若沒有業績、成長性和困境反轉因素帶來持久性的支撐,曇花一現后也只能最終被打回原形;相反,具備基本面忠誠和估值優勢的成長股,則有望穿越震蕩,迎來第二階段上漲行情。
創業板“天量”了
創業板近期量能持續放大,截至昨日,成交額已經接連3個交易日超過1000億元,分別為1103.19億元、1222.08億元、1002.12億元。本周一,板塊成交更刷出歷史“天量”,達到74.70億股。
除此之外,諸多亮點不容忽視,這成為探究創業板交投顯著活躍的重要線索。
一是自2月7日低點反彈以來,創業板50指數累計漲幅高達18.83%,顯著優于主板和創業板綜指。繼藍籌股“漂亮50”之后,創業板“漂亮50”也開始顯山露水,成為推動2月成長股反彈的重要領漲力量,這與兩年來創業板泥沙俱下的“泡沫去化”大異其趣。市場上,看多成長龍頭的聲音也由此多起來。
二是機構資金也開始對創業板感興趣了。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以基金為代表的資金對創業板熱情顯著升溫。華安創業板50ETF基金的份額由2017年底的2.88億份,激增至2018年2月13日的16.52億份;易方達創業板ETF基金的份額也由2017年底的30.73億份,增至2018年2月13日的56.91億份,規模將近翻倍。
三是富士康36天完成IPO,市場對于獨角獸公司走IPO綠色通道的預期再度走高。本質上這是對于基本面優質、戰略創新行業的成長性公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前指數調壓釋放,題材熱點輪動加速,既有故事可講,又有稀缺性帶來的基本面預期,以成長品種為代表的獨角獸概念自然風生水起,吸引投資者靠攏。
不過,成交激增的背后,近期創指波動的頻率和速率明顯加大,折射分歧加大,多空博弈加劇。昨日創業板成交成交繼續維持高位,達到1002.12億元,指數卻出現0.52%下跌,收于1872.68點。在偏悲觀投資者看來,這或是行情向下的預演,盲目參與做多必然遭遇接下來的“陷阱”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