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召開以來,政策性題材表現出色,雄安板塊首當其沖,連續反彈后昨日迎來個股的漲停潮,雄安題材即將迎來“周年慶典”,相信這一板塊的行情才剛剛開始。
能和雄安媲美的當屬次新股,萬興科技已經豪取六連板,可謂妖氣十足,也激發了次新股的炒作效應。此外醫療、環保等板塊也有不俗表現。
技術上,滬指與創業板均面臨較大的反彈壓力,加之成交量持續低迷,短期內兩大指數實現突破的難度較大,而板塊題材的輪動表現也需要我們防范,接下來繼續低吸兩會政策性題材才是此時的投資主線。
我們今天繼續和大家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投資機會。
房地產穩中求進,新格局逐步成型
今年兩會中關于房地產稅的關注熱度始終不減,從兩會與高層釋放的信息來看,房地產稅的出臺已經是板上釘釘,房地產稅也會對房地產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很多朋友一提房地產稅,就會對標大洋對岸的美國,但是,即便是地產稅相對成熟的美國市場,不同地區的調控結果也不相同,例如像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依然是寸土寸金。
因此,房地產稅出臺會對調控樓市將起到積極作用,但并不能從本質上遏制樓市漲價,我們不能單純的把這兩者畫上等號。
我們認為,左右房價漲跌有多種原因,比如近期調控房價的一大殺器來自金融端口,各大銀行紛紛上調貸款利率,更有報道指出,中信銀行在北京地區大幅上調按揭利率,并暫停了200萬元以上按揭貸款業務。
正在買房的朋友可能更有體會,因為今年申請貸款買房更難了,現在房企融資難度越來越大,甚至有銀行已暫停受理房地產行業新增授信,或暫停房地產開發貸業務。
在今年年初銀監會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已經提出今年銀監會的第二項重點工作是“努力抑制居民杠桿率,重點是控制居民杠桿率的過快增長”。
所以,去杠桿、防風險仍是政策主題,除去“收緊錢袋子”,土地依然是樓市漲跌背后的核心,房價中超過半數的成本來自地價,在一些一線城市的核心城區,地價成本還要更高,如果能把地價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房價增長就能得到遏制。
因此,國家才會在推行出臺房地產稅的同時,還推出住房不炒、租購并舉、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等一系列調控房地產市場的組合拳。
總而言之,從今年兩會透露的信息來看,還原房子的居住屬性,減少甚至完全去除房地產杠桿是2018年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指導思想,地產行業也將形成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新格局。
那么作為股市的投資者,如何來看待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從哪些角度來參與布局呢?
首先,我們先要排除一大誤區,就是樓市陷入困境,并不代表對地產股是利空。
因為,第一、房地產稅不會在短時間內出臺,短期對房地產市場只是產生預期效應。
第二、對于一二線城市來講,房價將以穩中求進的方式增長,想要出現明顯下跌也不容易。
第三、雖然政府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但歸根結底,由于地產市場分化明顯,主流企業的優勢明顯,無論是商住還是公租,對這些龍頭企業來說僅是換了一種盈利模式而已。
其次,小牛仍然堅持炒房不如來炒地產股的看法。
我們在之前分析看好房地產市場的邏輯中已經提到,業績增長是地產股自去年底開始走牛的關鍵原因,而幾大房企龍頭在利潤增長方面不但沒有受到政策調控影響而減少,反而出現明顯的增長。
據上證報資訊最新統計,上市房企2018年前兩個月的整體銷售超出市場預期。截至3月7日,披露銷售數據的22家上市房企今年前兩個月合計銷售6063.26億元,同比增長55.55%。其中,碧桂園、恒大、萬科三大房企在1月至2月樓市傳統銷售淡季仍能達到千億級,遙遙領先同行。
因此,我們建議對房地產行業的布局,首先要盯緊行業龍頭(招保萬金),即:招商蛇口、保利地產、萬科A、金地集團(恒大、萬達、碧桂園均在港股上市),其次把關注重點放到政策性較強的租售同權項目,這一概念的標的股有世聯行、聯絡互動、天健集團等。(下圖)
(來源:牛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