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材消息前瞻】
【鋰電池】中外車企加速布局電動車鋰電設備 需求高增長確定
近期,國內外汽車企業紛紛擴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和生產,大眾汽車集團計劃在中國與其合資企業伙伴在電動出行領域直接投資超過100億歐元,福特將投資310億研發13款電動車,德國戴姆勒宣布將向中國市場投資6.8億歐元。據不完全統計,最近1年以來,中國宣布投建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70余個,計劃投資總金額達到4500余億元,規劃產能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100余萬輛,新能源車駛入“快車道”。
業內表示,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目前,國家工信部正在積極制定燃油車退出方案,政策不斷提振行業發展,鋰電設備行業在行業大趨勢下將迎來一輪2-3年完整的向上周期。鋰電產能供給增速將會快于需求增速,機構預計鋰電設備市場2017-2020年的需求分別為161億、235億、273億和416億。歐美日各汽車企業面對中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厲兵秣馬積極備戰,有望帶動國內鋰電設備需求進一步提升。贏合科技(300457)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鋰電池智能生產線整線解決方案的企業。先導智能(300450)為國內唯一一家可以為比亞迪和特斯拉提供動力鋰電池卷繞機的企業。
【化肥】化肥供給側改革藍皮書發布 一號文件預期升溫
據媒體消息,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藍皮書11月24日在京正式發布。這是工業和農業領域首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藍皮書顯示,化肥產業正經歷十年來的低谷,產業洗牌和深度調整已在加速發力。另外,從多位業內專家處獲悉,年底前將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會圍繞戰略實施作出部署,具體措施包括繼續推進農村產權等制度的改革,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多個方面。
今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化肥是農業最大的供給側。3月26日,由農業部、工信部等聯合會指導,包括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等共8家單位,發起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歷時8個月,調研組認為,國內化肥產業供給端的主要矛盾仍是優質產能不足、低端落后產能過剩。緩控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占比僅有10%左右。肥料供給側改革的中心工作應放在提高優質產能的比重、出清一批“僵尸企業”和落后產能方面。機構認為,化肥行業供給側改革將會使得行業整合加速,行業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盈利能力也將得到改善,新型肥料市占率快速提升,利好新型肥料龍頭企業。史丹利(002588)是國內大型現代化復合肥企業,產品涵蓋硝基肥、水溶肥、緩控釋肥、生物肥等全品類產品。新洋豐(000902)是國內復合肥龍頭,積極拓展專用肥、緩控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業績拐點即將到來。
【智慧醫療】從醫學影像到輔助診斷 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現突破
近日,騰訊公司首款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醫療領域的產品“騰訊覓影”迎來重大升級,從醫學影像應用擴展到騰訊AI Lab技術支持的AI輔助診斷,同時全面落地河北省,與河北醫科大學、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河北省眼科醫院達成合作。這也是繼日前騰訊公司入選“首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并主導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后,在AI+醫療產品上實現的重大突破。
點評:機構認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廣有望率先突破。長期看人工智能有望從技術層面幫助解決醫療資源分配 不均、基層醫療薄弱、醫療成本高企、醫保控費壓力大等問題,而醫療大數據的形成將為人工智能提供基礎。阿里、騰訊、百度在內的BAT三大巨頭也都在互聯網醫療的領域不斷探索。據Trend 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測算,2016-2018年全球智能醫療服務支出年復合增長率約60%,至2018年全球智慧醫療服務支出,有望達290億美元。
上市公司中,寶萊特(300246)與騰訊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公司負責智能穿戴健康醫療產品的研發、生產和云平臺的運營,騰訊負責在物聯平臺為公司智能穿戴健康醫療產品提供技術支持,接入物聯平臺獲得唯一對應的平臺賬號(包括但不限于QQ賬號),從而開展大數據挖掘及開發。雙方將攜手實現移動醫療的流程創新并通過互聯網巨大用戶的創造力推動技術創新。易聯眾(300096)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微信醫保移動在線支付業務,推進“互聯網+生態醫院”業務的深度合作,并在醫療人工智能方面進行探索創新,雙方將積極構建互聯網+人社、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保行業支付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