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資本文化還不是很深厚,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的當下,完全市場化的資本市場估計還很遙遠,但逐步向市場化邁進的基本條件初步具備。市場化的前提是信息公開化,作為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司資料基本披露充分,因此上市公司的再融資實現市場化基本可行,但對于首發公司,公司資料對于普通機構和投資者基本屬于新知識,沒有連續的信息披露,缺乏機構的持續研究,因此我們不能期待IPO注冊制短期能夠實行。
市場化的前提是法律制度非常完善,利用制度尋租的空間很小很小。從存量發行的政策初衷來說,目的是為了增加供給,以市場化的手段調節“三高”問題,這里所說的市場化就是強調在IPO上市時存在較大的市場拋壓,使投資者在申購時有所忌諱,存量發行應該與一級市場無關。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對了,相關制度安排也得及時跟上才能夠實現改革的目標。
十八大布局了完整的改革藍圖,讓國內外投資者看到了希望,特別是市場化的方向。資本市場是一個最能夠體現市場化紅利的地方,也是一個市場化效率最高的地方。一個相對市場化的資本市場,能夠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能力,有力地推動經濟的結構轉型,因此積極推動資本市場走向充分的市場化,是資本市場改革的方向。
從前幾年的資本市場發展看,2009年至2012年募集資金變更總額為1014.6億元,占1999年至2013年募集資金變更總額的62.35%,涉及項目485個,其中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和中小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項目有350個,占變更項目總量的72%。我們不能夠說變更就是壞事,畢竟從編制到上市時間很長,市場變化了很多,但這幾年如此集中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的。從企業盈利情況看,最近5年上市的公司息稅前利潤總額在收入中的占比指標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公司的募集資金使用效率并沒有提高。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進一步市場化,縮小發行募集資金的時間周期。
從經濟數據看,目前的工業經濟盈利能力基本恢復到2004年的水平,與2011年相當,但低于2007年和2010年的水平。2013年上市公司非金融企業整體盈利增長超過15%值得期待。因此,市場的下行壓力并不太大,但要恢復上行趨勢,似乎仍然是一個比較艱巨的系統工程。
既要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經濟運行中企業盈利要能夠穩定增長,也要具備良好的市場條件,包括市場的運行制度、紅利制度、發行制度、退市制度等。未來的市場一定是藍籌與成長并行的市場,成長的煩惱在資本市場基本不存在,但藍籌市場的培育仍然任重道遠。藍籌市場的魅力來自于股市紅利的吸引力,目前滬深300指數標的股年實現利潤約2萬億元,但分紅不足6000億元,相對16萬億元的市值,分紅收益率僅與目前銀行(行情 專區)定期(一年期)收益率相當,這對于資金來說,似乎還是缺少吸引力的,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當下。因此,增強資本市場的吸引力,特別是藍籌公司的吸引力,股息紅利的提高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因此,2014年的資本市場,希望在改革,市場化發展是惟一方向,但享受市場化紅利,2014年似乎還有點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