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0日,兩市共有358家TMT公司公布中報,其中實現收入同比增長的有247家,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的有207家。作為最為活躍的行業,兩市共有72家TMT公司股價上半年漲幅在50%以上,其中18家翻倍。用“牛股遍地”來形容TMT公司上半年的市場表現并不過分。
就細分行業來看,手游和傳媒上半年并購整合不斷,不斷推高行業估值,相關個股表現突出;電子公司漲幅相對不溫不火,且業績兌現不容樂觀;通信軟件則政策利好不斷,整體表現僅次于手游與傳媒。
手游與傳媒 TMT翹楚
上半年TMT中的翹楚自然屬于手游和傳媒。掌趣科技(40.960, 0.00, 0.00%)和中青寶(66.780, -4.31, -6.06%)上半年漲幅分別達到217.77%和191.51%,東方財富(16.830, -0.01, -0.06%)、樂視網(31.840, 0.00, 0.00%)、北緯通信(53.28, -2.70, -4.82%)、省廣股份(37.61, -0.34, -0.90%)、華誼嘉信(22.840, -0.71, -3.01%)、華策影視(32.780, -1.20, -3.53%)、華誼兄弟(46.300, -1.86, -3.86%)等漲幅均在一倍以上,兩個板塊堪稱為A股的“高富帥”。
除東方財富業績虧損之外,漲幅靠前的幾家手游與傳媒公司上半年業績均保持增長,且這些公司凈利潤增幅多超過收入增幅,顯示出較高的成長性。
以掌趣科技為例,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33.93%,凈利潤同比增幅在41.03%。此外,中青寶收入同比增長45.08%,凈利潤同比增長66.49%;華誼兄弟收入同比增幅為66.62%,凈利潤同比增長282.06%;光線傳媒(38.300, -1.02, -2.59%)收入同比增幅為68.15%,凈利潤同比增幅為112.19%。
從營收來看,手游和傳媒行業業務規模仍然不大。其中營收過10億元的公司有10家,過20億元的只有4家,規模較大的企業仍以傳統出版業為主。中報顯示,出版企業業績成長性相對黯淡。中文傳媒(18.45, -0.33, -1.76%)是傳媒板塊中業務規模最大的公司,上半年實現收入為44.49億元,但收入增長同比下滑9.39%;鳳凰傳媒(12.20, -0.44, -3.48%)、中南傳媒(11.79, -0.29, -2.40%)等公司收入增速也都在10%左右,在整個傳媒行業中并不算特別出彩。
上半年,“產業融合”在手游和傳媒行業體現得淋漓盡致,層出不窮的并購不斷推高了整個行業的估值水平。
在手游行業,除掌趣科技、中青寶等主業為手游的企業上半年不斷實施收購外,華誼兄弟、神州泰岳(28.250, -0.46, -1.60%)這些公司也在高溢價收購手游公司。此外,浙報傳媒(36.53, -1.72, -4.50%)、博瑞傳播(23.88, -0.98, -3.94%)、鳳凰傳媒、天舟文化(21.240, 1.93, 9.99%)等傳統出版企業也開始跨界“玩”手游。最近鳳凰傳媒、天舟文化和神州泰岳等公司股價大漲,預示著手游行業的行情仍在繼續。
另一個并購密集爆發的行業便是廣告。板塊內兩家公司省廣股份和藍色光標(47.030, -0.48, -1.01%)同樣是上半年的大牛股,期間漲幅分別為129.44%和81.72%。統計數據顯示,省廣股份上市以來已經先后收購了5家廣告公司。以公關起家的藍色光標在上市后收購了6家公司。中報顯示,省廣股份上半年實現收入23.63億元,同比增長20.91%;實現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86.82%;藍色光標上半年實現收入11.83億元,同比增長31.84%;實現凈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26.27%。這兩家公司2010年凈利潤僅在3000萬元左右,三年時間凈利潤規模上漲2倍以上。
電子 盈利能力仍然不強
上半年,電子行業板塊漲幅遠不及手游傳媒,業務規模和盈利狀況不如軟件通信。雖然板塊中不乏牛股,表現拔尖的仍然較少。
中報顯示,電子行業上半年凈利潤下滑嚴重。截至8月30日,兩市已有133家電子企業公布中報,其中有61家凈利潤同比下滑,占比接近板塊的一半。盡管電子行業高景氣度被業內反復提及,而上市公司的業績兌現仍是嚴重問題。
與手游傳媒通信相比,電子行業的規模明顯大了許多。已經公布中報的上市公司中有29家收入規模超過10億元,其中京東方以162.54億元獨占鰲頭,環旭電子(23.20, 0.12, 0.52%)、歌爾聲學(42.61, 0.21, 0.50%)、歐菲光(47.72, 0.03, 0.06%)、生益科技(4.92, -0.03, -0.61%)、長電科技(6.52, -0.05, -0.76%)、深天馬(12.98, 0.00, 0.00%)、太極實業(3.33, 0.00, 0.00%)、大族激光(11.07, -0.16, -1.42%)的收入均在20億元以上。
與手游傳媒“妖股”頻現相比,上半年電子股的表現更加穩定,只有三只股票股價翻番,分別是歐菲光、億緯鋰能(36.100, -0.90, -2.43%)、長信科技(18.910, -0.19, -0.99%)。這三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增幅均超過50%,歐菲光更是超過150%。
由于蘋果和三星[微博]給智能手機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重生,近年來蘋果和三星概念被市場熱炒。但進入到今年二季度,隨著蘋果和三星中報業績不如預期,以及iPhone5和GS4因創新不足而受到詬病,相關上市公司甚至出現“削蘋果”現象。業內人士認為,高端智能手機接近飽和,接單千元國產智能機成為選擇,但終端售價下滑也給相關企業利潤帶來壓力。從市場觀察,多數漲幅較大的電子股行情多在一季度,進入到二季度漲幅明顯放緩。分析人士認為,這也與電子行業基本面出現轉折有關。
據統計,在已經公布中報的上市公司中,凈利潤虧損的有9家,凈利潤同比下滑超過50%的接近20家。鳳凰光學(6.23, -0.03, -0.48%)、新嘉聯(9.50, 0.08, 0.85%)、星星科技(11.600, -0.25, -2.11%)、英唐智控(9.290, 0.09, 0.98%)等公司凈利潤下滑幅度更是在300%以上。
分析人士認為,電子行業目前的利潤死結仍沒有解開,行業的盈利能力仍然不強,這主要還是由于中國的電子行業基本都處于產業鏈下游,利潤極為微薄。
一位業內分析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指出,三星蘋果出現一些狀況以后,業內曾認為國產智能手機將帶來更多機會。但從中報上看,國產智能機由于終端售價更低,對企業來說未必是好事。而在三星蘋果產業鏈上,雖然也在壓價,但毛利還是相對更高,市場可能面臨價值重估的過程。
該分析師同時表示,年底行業還難以出現反轉,維持現狀的概率比較高。不過,電子行業概念比較多,下半年智能可穿戴等會注入較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