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周四大盤雙雙低開,隨后兩市分化,受權重股集體回調影響,滬指盤中急速下挫,隨后有所拉升,午盤前未能翻紅。深成指早盤略微震蕩,盤中快速走高,午盤前成功翻紅。創業板指低開高走,受傳媒、互聯網等活躍板塊帶動,盤中驟漲,重新站上1700點。
隨著銀行股價的上漲,大型銀行、股份行在內的部分銀行創下歷史新高。 7月26日,經過6年的震蕩和今年以來的連續上漲后,工商銀行股價一度觸及5.66元/股,再創2008年1月以來9年的新高,尾盤報5.60元/股,當日上漲2.19%。招商銀行股價25日盤中創歷史新高后,26日尾盤收報25.46元/股,年初以來漲幅超45%。南京銀行(601009)、浦發銀行(600000)、寧波銀行(002142)、民生銀行(600016)等股價也較此前高點上漲。
“這半年,銀行研究員終于等來了春天。”上海某券商銀行分析師笑稱,中報預期比較好,帶來了股價的提升。
7月24日,招行首份公布的銀行業績快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招行營業收入下跌0.22%;凈利潤392.59億元,同比增11.43%,利潤增速重回兩位數。資產質量也好轉,招行上半年末不良貸款率1.71%,比年初下降0.16個百分點,這是招行不良貸款繼今年一季度“雙降”后,不良率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華南某股份行董辦人士表示,股份行業績增長原因主要在于營改增和資產質量好轉。對于營改增,在銀行收入端,去年前五個月業績含稅,今年價稅分離;在成本端,今年的稅務支出同比少了,都有變化。同時資產質量好轉,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同比少增。當前的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中收很難像往年那樣增長。
“二季度經濟數據超預期且普遍預期下半年韌性十足,作為周期股,銀行經營業績預期將持續好轉”,北京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從股市本身看,機構抱團迎戰藍籌股也是銀行股今年以來上漲的動力。
“實際上,銀行的基本面和估值水平的對應關系在中期是存在的,在短期受流動性影響很大。比如4月、5月的基本面沒有發生什么變化,股價天差地別。”北京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玄機。
前述基金經理認為,成長股遭遇戴維斯雙殺,市場避險情緒推動資金抱團銀行股。2015年中之后,散戶休眠,機構成交占比上升,高分紅、低估值、大市值、高流動性銀行股符合機構偏好。
在此情況下,資金具有馬太效應,越漲越能吸引資金集中,最終逐漸凝聚市場共識,促成正向循環,形成鮮明的市場風格特征,這與2013年-2015年成長股走過的路類似。
在此情況下,隨著銀行股的上漲,分析師、投資人對銀行股價的認識愈發背離。
一方面,機構抱團博弈銀行等金融股。前述公募基金經理認為,來自市場資金對這類風格公募基金的持續性申購,是延長趨勢延續時間的力量之一;而且,公募基金還在提高大盤藍籌集中度。
根據中泰證券的統計,基金從2016年三季開始持續加倉銀行股,目前持倉比例4.27%;今年二季度加倉較多,在行業中排位第5,持倉增加0.77%,僅次于非銀、家用電器、食品飲料、電子。但相對標準行業配置比例仍是在所有行業中最低。
根據中泰證券的統計,基金從2016年三季開始銀行股持續加倉銀行股,目前持倉比例4.27%;今年二季度加倉較多,在行業中排位第5,持倉增加0.77%,僅次于非銀、家用電器、食品飲料、電子。但相對標準行業配置比例仍是在所有行業中最低。
另一方面,分歧也在加大。“單純討論銀行其實沒意義了,股價跟著上漲50走的。”前述北京銀行(601169)業分析師認為。上海某私募人士表示,在去杠桿等金融監管之下,銀行金融股不斷創新高,不太符合邏輯。但是機構投資者扎堆藍籌股,就抬起來了股價。
此外,對銀行而言,今年負債端壓力尤為明顯。央行7月25日公布的銀行信貸收支表顯示,國有大行的個人活期儲蓄存款從1月末的16.75萬億下降至6月末的15.99萬億元,減少約7600萬元。個人定期存款從1月末的13.67萬億微降至6月末的13.55萬億,降了1200億元。
“中小銀行也面臨儲蓄流失,主要表現在對公存款方面。”前述銀行分析師表示,這使得中小銀行資產增速迅速下滑,5月股份行資產同比增速11.5%為有記錄以來最低增速。前述公募人士則認為,目前銀行股還能持續,不適宜對抗趨勢,只有等創業板出清見底了,集中抱團的資金就會松動,推動風格切換。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機構扎堆銀行股 股價創新高未來分歧加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