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均每天3家公司IPO,IPO在提速,投資卻不賺錢!巨量融資誰會買單?股民不賺錢巨量融資誰會買單,具體詳解請看下文。
上周五證監會再次核準了14家公司的上市批文。而本周就有15家公司開啟新股申購,這也意味著新年以來,監管層幾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節奏,高速推進著新股發行。
我們注意到這種高速發行的節奏并不是偶然發生的,梳理一下2016年的新股發行,截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以來A股有227家企業成功IPO,募集資金1496億元。IPO數量創五年來新高,但融資規模較去年有小幅下降。而根據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日前引用的數據,2016年我國IPO、再融資現金部分合計1.33萬億元,同比高達增長59%,A股再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上證指數跌幅超12%,創業板跌幅近28%。根據相關機構測算,2016年在高速發行的背景下,每位股民平均虧損2.4萬元。
有市場機構預計2017年A股將有380~420家企業完成IPO,全年融資額在2500億~2800億元,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2017年新股發行數量和融資額較2016年均增長六成至八成。2017年IPO融資量將達到3000億元水平。而日前,新三板企業陸續開始IPO的消息,也意味著有近萬家企業正在陸續成為IPO的后備軍。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么大的融資量融資方是很高興,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市場雙方的,有賣就得有人買,這么大的量究竟該誰來承接?如果投資者在市場中長期不賺錢,這樣的發行節奏還能繼續下去嗎?一個失去賺錢效應的市場,還能堅持多久?
新股發行“加速度” 2016年發行數量創5年新高
新年剛剛開始,A股市場的新股發行還是延續著去年年底開始的加速度的表現,所以今天我們跟大家一起來統計一下,全球各個市場在2016年新股發行和募資的情況。
根據我們統計,滬深兩市合計IPO的數量是227家,數量創出了2012年以來的新高,合計的募資規模是1496億元,較2015年同比下降了5.07%,所以2016年A股在提速發行的同時,控制IPO的募資規模,對市場不會有過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