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生產(chǎn)秈型兩系超級稻種子的荃銀高科(300087 公告, 行情, 點評, 財報, 圈子)在4月8日公布了2016年年報,全年營業(yè)收入7.57億元,同比增長24.66%,實現(xiàn)凈利潤5240.53萬元,同比增22.23%。然而就是這樣一份營利雙增 “成績單”,卻在6月6日遭遇到深交所問詢。
在問詢函中,交易所對荃銀高科提出了“銷售費用中的職工薪酬、海外銷售收入、研發(fā)支出資本化金額、新增購置專利權、應付賬款”等13個問題。其中,紅刊財經(jīng)記者發(fā)現(xiàn),荃銀高科銷售費用中的職工薪酬涉及了較多的異常事項。
員工增收不“增稅”
眾所周知,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職工薪酬增加也意味著員工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也會相應增加,然而荃銀高科職工薪酬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數(shù)據(jù)變化顯得并不匹配。
年報披露,荃銀高科在2016年有員工535人,比上年增加了67人,增長幅度14.3%。本年末應付職工薪酬3366.73萬元,比上年末2062.53萬元增長了1304.20萬元,薪酬增幅高達達63.23%,超過了人工增長幅度,這意味員工的收入也出現(xiàn)了一定幅度增長。可奇怪的是,與“應付職工薪酬”相關的“應交稅費”項下的“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本年末卻只有79.00萬元,相較上年的90.46萬元反而減少了10多萬元。在相關個人稅收政策比較穩(wěn)定的背景下,應付職工薪酬與應交稅費中的代扣代繳個稅出現(xiàn)相同方向的增減才對,可荃銀高科在職工薪酬明顯增長下,個人所得稅不增反減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果按個稅最低稅率3%計算,應付職工薪酬3366.73萬元所對應的個稅應該達到101萬元,比上年增加約10萬元,而不是79萬元。而假設以當年個人所得稅3%反推“應付職工薪酬”,則當年“應付職工薪酬”總額應為2633.3萬元,而不是前面公司給出的3366.73萬元“應付職工薪酬”,兩者之間相差了700多萬元,那么,這多出的薪酬又是怎么出來的呢?
“算工資”但不“發(fā)工資”
荃銀高科年報數(shù)據(jù)顯示,該公司人均工資大幅高于安徽省平均工資水平,而且“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存在較大的期末余額。在“短期薪酬”項下,“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本期增加額6208.61萬元,在此基礎上,考慮員工總人數(shù)535人,可知本年度人均工資11.60萬元,每人每月薪酬差不多有萬元。而據(jù)媒體報道,安徽省統(tǒng)計局公布,2016年全省城鎮(zhèn)私營單位就業(yè)人員年平均工資為39110元,相比之下,荃銀高科的員工收入比全省平均工資要高很多,即使是考慮到各子公司所在地區(qū)的差異,整體也是明顯偏高的,這不由讓人覺得生疑。
而更值得生疑的是,“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本期減少額為4917.50萬元,也就是說,雖然給員工算了很高工資,但實際上僅下發(fā)了4917.50萬元,剩下的1291.11萬元只計算出來,并未給員工發(fā)下去,使得“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期末余額高達3246.58萬元,超過了本期增加額的一半。如果把這項余額再人均測算,則每人有6.07萬元。
按年報數(shù)據(jù)計算出來的人均工資本身就高得異常,而且“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期末余額又是如此之高,難道給員工們高額的“工資、獎金、補貼”只是公司賬目上的一個數(shù)字嗎?
少繳社保超千萬元
如果真的如荃銀高科年報披露的那樣,該公司人均工資很高,那么,為員工繳納的社會保險金額也應該是非常高才對,可實際卻并非如此。
正如前述,“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本期增加額有6208.61萬元,根據(jù)公開信息,2016年安徽各地社保繳納比例(公司承擔部分)在29%左右,由此,粗略計算,荃銀高科在本年度應該為員工繳納社保1800.50萬元才對。
可是,在“社會保險費”一項中,本期增加額卻僅有203.48萬元,而即便是考慮公司基本養(yǎng)老保險和失業(yè)保險費全年增加額522.5萬元,本年度公司仍存在少繳社保超過1000萬元,占荃銀高科凈利潤5240.53萬元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意味著,如果公司一旦出現(xiàn)補繳,則其凈利潤將會出現(xiàn)大幅下降,由實現(xiàn)同比38%增長反而很可能出現(xiàn)業(yè)績下滑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