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A股6月中下旬見低點 之后出現修復反彈
后續市場風格:低估值,高ROE、抱龍頭。“市場風格”>“單個行業選擇”>“個股選擇”,“低估值、高ROE、抱龍頭”風格將延續。1)監管導向與利率上行,2)國家隊,3)陸港通制度,4)宏觀環境,5)新股發行,上述五種力量合力驅動了年初至來的風格。當前一系列金融監管(融資渠道受限),將對“高度依賴外延式并購”創業板業績形成負循環反饋。若后續以高估值為代表的創業板指數出現“技術層面的超跌反彈”,恰好給予了機構再次調整行業配置的機會。
戴康:怎樣的情景才可能風格切換?
減持新規和IPO減速有利于減輕短期供給壓力,但并不改變流動性主導A股“水主沉浮”,A股波動率將繼續維持低位,上證50相對強勢的表現將繼續維持,風格切換需要依賴于貨幣政策轉向寬松推動短端利率下行緩和小盤股的估值壓力,需要保持定力耐心等待。建議利用短期反彈積極調整持倉結構,優先向價值龍頭和內生成長型龍頭傾斜。貨幣信用雙緊階段繼續“以龍為首”,行業配置“三低一高”組合(電子/商貿零售/稀有金屬)+保險銀行。
安信策略:總體仍需蟄伏 結構重視“央企改革”
我們認為,投資者如果從市場穩定角度,需要看到,當前“漂亮50”與“要命3000”的極度分化并未是一種理想狀態,如果只是極少數公司股價平穩或者上漲,那么相當多公司股權質押風險依然存在,目前這種風險迅速上升中。因此從這個維度,我們認為健康穩定的市場會有更多的熱點與主線,我們認為近期央企改革主題甚至創業板權重股都值得關注。
天風證券:短期或反彈中期格局繼續震蕩
天風證券徐彪表示,短期或反彈,中期格局繼續震蕩,關注混改預期差強烈的建筑央企。對于A股市場,此次減持規定的出臺短期內能起到一定穩定情緒的作用,并且從5月至今的數據來看,產業資本已經開始出現大幅增持,市場短期有望出現反彈。
6月開始,需要關注中國A股的第四次MSCI大考,另外6月還需重點留意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美聯儲議息會議、以及季末的MPA考核。中期來看,支撐過去一年市場震蕩上行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是盈利上行和不斷超預期,向前看這一動力在不斷衰減,同時,美聯儲加息促使的國內流動性的邊際收縮,都使得市場大概率中期維持區間震蕩的格局。
中航證券:大跌后的次新股機會大于風險
中航證券表示,6月的第一個交易日,市場延續了5月底的調整,再次出現回落的行情,說明市場依然還在弱勢格局中。根據弱勢市場熱點轉換的基本邏輯,一個熱點炒作完成之后,稍作休整一段時間之后市場必定有新的熱點崛起。
2017年截至目前的兩個大熱點是一季度的次新股,以及4、5月份的雄安概念,既然是大熱點,中航證券樊波認為,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板塊所涉及個股數量足夠多”。次新股板塊規模足夠大、跌幅足夠深、板塊個股自動更新等主要因素,自2016年11月22日深次新股指數2046點開始下跌以來,截至目前已接近腰斬,由于連續兩大波快速的下跌,次新股估值回歸明顯加速,比預想的要快很多,在潮水般的新股沖擊下,進入合理估值區間的成長股也隨之快速增加,可以預計未來,資金向估值合理的成長股上的逐步傾斜是一個趨勢。跌幅大促使次新股估值加速回歸的過程,也是次新股價值逐步凸顯的過程,中期來看,次新股當然是10倍股的搖籃,站在這個角度來說,大跌后的次新股中期當然是機會大于風險。
國金證券:反彈有望在6月中下旬開始
國金證券(600109)表示,市場的企穩反彈有望在6月中下旬開始,但由于近日出臺了一系列制度利好,反彈的時間窗口略做提前。對證監會出臺的系列組合拳,傾向于市場將給予偏正面的反映。《減持新規》的出臺,其本質上是將“一級半、二級市場”兩者的市場利益做了重新的分蛋糕,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為出發點。再則,考慮到新股發行意外放緩,且疊加6月限售股上市規模全年最低,央行表態將做好了應對6月流動性波動的充分準備,以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穩定好市場的預期。上述因素,均為6月A股反彈提供了一定的偏暖環境。另外,假若美聯儲6月份超預期的暫緩加息,那么A股的反彈將更加順暢。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本輪市場的反彈更多的基礎在于“預期差的博弈”,市場反轉的基礎目前來看并不存在,仍受制于“估值”與“盈利”的雙重約束。
行業配置上,強調“甄別后續市場風格”重于“單個行業選擇”。短期由于制度利好,如“減持新規的出臺和新股發行數量暫緩”等,前期因擔憂減持而提早出現下跌的個股(如次新股)或出現超跌反彈;但稍遠點來看,“估值在30倍以內,高ROE、高分紅”的行業仍成配置的主流,如:大金融、航空(受益于原油下跌+人民幣升值)、機場、鐵路運輸、家電、食品飲料、電力等。
海通宏觀:PMI穩中有降 去杠桿未結束
拓展內需改善順差,進口替代正當其時。當前投資、消費仍處下行通道,內需改善空間似乎有限。而出口增速雖然回升,但進口增速更高,導致順差收窄。但這也意味著內需仍有拓展空間。進口替代拓展內需、改善順差,也符合“大量進口—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的產業升級趨勢。
長江宏觀:年內中國經濟表現出的韌性 或超市場預期
2016年中開始,中國經濟的企穩改善,具有全球共性的規律和中國特性的表征。美國經濟在2015年前后開始進入到企穩復蘇的通道,帶動全球主要經濟體自去年下半年起普遍出現企穩復蘇的跡象,中國作為全球核心生產國,直接或間接受益。同時,供給側改革雖對國內經濟存在短期影響,但不會改變經濟自然規律。中國經濟已進入“L型”橫邊階段,表現為總量相對平穩、微觀持續改善。
需求總體平穩,年內經濟表現出來的韌性或超出預期。今年1季度的經濟高點,有多重因素疊加支撐:去年同期經濟狀況非常低迷帶來的基數支持;供給側改革,對部分行業經營行為產生一定影響;暖冬出現,使得經濟活動出現明顯的淡季不淡特征。反觀需求本身,汽車鏈和地產鏈對全年經濟的拖累力量或相對有限,而進出口鏈、廣義財政支出以及制造業本身的修復動力等或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好于前幾年。年內中國經濟表現出來的韌性,或超出市場普遍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