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即將來臨,A股納入MSCI指數的預期也開始升溫。多數機構對今年6月中旬A股納入MSCI持樂觀態度。筆者認為,A股納入MSCI指數時機基本成熟,不管這次A股能否納入,市場都應以平常心對待。
美國東部時間5月22日,MSCI通過官網宣布,2017年年度市場分類審議結果將在歐洲中部夏令時6月20日晚間10時30分(即北京時間的6月21日凌晨4時30分),正式公布,此次評估的議題之一就是中國A股是否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此前3月27日,MSCI在官網上公布A股市場納入全球新興市場指數的新提案,啟動新一輪的市場征詢,這已是A股市場自2013年以來第四次沖擊MSCI指數。
作為全球領先的投資決策支持工具提供商,MSCI新興市場指數是衡量發達地區之外股市表現且追蹤人數最多的基準指數。MSCI客戶囊括了98%的全球頂級基金。在北美及亞洲,超過90%的機構性國際股本資產以MSCI指數為標的。據統計,全球有超6000家指數基金跟蹤MSCI指數,約有1.7萬億美元的資產持有MSCI新興市場指數。
2013年開始,中國證監會就與國際指數產品開發商MSCI進行交流探討,希望將A股納入MSCI,2013年6月份MSCI公布的市場分類評估結果雖未將A股納入,但A股市場也首次入選“潛在升級市場觀察名單”,2014年、2015年及2016的年度市場劃分審議中,明晟公司均決定暫不將A股納入全球基準指數。焦點問題集中在投資份額分配、資本流動限制以及停復牌制度等問題上。
不過,上述阻礙A股納入MSCI的原因已基本消除。例如在投資份額分配方面,外匯管理局已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就基本解除了這一擔憂。此外,A股停復牌制度管理規范加強,QFII每月贖回可通過滬港通深港通的每日額度來解決等。
與此同時,近兩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也不斷提速。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2015年監管層推進境外上市審批制度改革,成立離岸人民幣證券產品交易平臺,推動內地與香港基金產品實現互認;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開通。
此外,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26日,281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累計獲批的投資額度907.64億美元,機構數、累計獲批的投資額度分別較2017年3月末增加1家、增加5億美元。183家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累計批準的額度為5420.04億元人民幣,機構數、累計獲批的投資額度分別較2017年3月末增加1家、增加6億元人民幣。132家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累計獲批的額度為899.93億美元,機構數與獲批額度均與2017年3月末持平。
由此看來,雖然屢次沖關失敗,但A股的開放度和成熟度已大幅提升,A股納入MSCI的條件已經較為成熟。不管今年能否納入,都不會阻擋A股加快推進國際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