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滬指延續萎靡表現,最終收報3061.95點,小幅下跌0.45%,深成指收盤下挫1.37%,日K線五連跌。創業板跌出2015年2月以來的新低,與中小創股票跌跌不休相反的是,銀行股和保險股逆市走強,尤其是銀行股,占A股流通市值的權重最高,若非銀行股逆市走強,指數跌幅應該更大。招商銀行等銀行股紛紛創出近期新高,那么,銀行股走強的邏輯是什么?后市銀行股還會繼續走強嗎?
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招商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股價均創出近期新高。招商銀行當前股價21.83元,離歷史高點25.59元只有咫尺之遙,目前PE為8.1倍,PB為1.23倍。16只銀行股目前平均市盈率為6.59倍。從4月7日至5月23日,上證指數下跌6.68%,同期招商銀行逆市上漲14.65%,相對收益為21.33%。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同期逆市上漲幅度分別為5.59%、4.47%、3.33%。
從以上數據來看,銀行股的漲幅已經遠遠超越同期大盤,更遠遠超越中小市值股票。那么,本輪銀行股上漲的邏輯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便宜是硬道理。銀行股的本輪行情,歸根結底還是估值洼地效應。銀行股目前平均市盈率不到7倍,平均市凈率為0.86倍,相對于中小市值股票來說,估值洼地效應不言自明。
第二、來自機構的消息,目前打新資金配市值,也就是“打底倉”的需要,紛紛配置銀行等低估值股票,這些資金大部分來自于銀行,風險厭惡度很高,自然不會去買估值泡沫還比較明顯的中小市值股票,低估值的銀行股流動性又好,成為打新資金配市值的首選。
第三、基金調倉換股的需要。一些基金實在無法忍受中小市值股票的下跌,賣掉這些股票之后,轉而買入低估值的銀行等大盤藍籌股。
第四、銀行股的基本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前,市場對銀行股的擔憂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二是預期銀行的壞賬和不良率會上升。但從去年到現在為止,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仍然是不錯的,市場對經濟前景的看法由悲觀轉向樂觀,而銀行的壞賬和不良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邊際性下降。這兩個因素的轉好,實際上意味著市場對銀行股的基本面預期正在逐漸向好。
第五、銀行股較高的股息率也是吸引資金的一大優勢。統計顯示,目前銀行股整體股息率為4.26%,跑贏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
有機構直言,銀行股的PE整體上應該修復到14倍左右,這也意味著,銀行股整體上還有1倍的漲幅。機構認為銀行股的這波行情不是短期的,而是中長線的一波級別較大的行情。金融去杠桿短期對銀行股來說是利空,但中長期來看,去杠桿有利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消除銀行風險隱患,對銀行股是利好。
不管怎么說,銀行股的低估值和較好的基本面,決定了這波行情的趨勢已經形成,但這種趨勢能持續多久?何種因素會打破市場對銀行股的一致性預期?而且,中小市值股票跌到一定水平,也會跌出投資價值來,到時候市場會不會發生風格轉換?銀行股短期趨勢毫無疑問已經形成,但后市到底如何,很多時候,投資者不妨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