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5月25日原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在維也納舉行半年度會議。但最近市場關心的問題在于,OPEC到底減產了多少原油。顯然,OPEC能控制的產量不足全球供應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全世界的原油消費量為9650萬桶/日,其中歐佩克產量約3180萬桶/日。
然而,參與去年的歷史性減產的,也包括產量不足1000萬桶/日的俄羅斯,以及其他非OPEC組織的成員國。如果減產被嚴格執行的話,會給這些生產國帶來嚴重的產量問題;不過截至目前,減產狀況似乎執行得很好。
那么問題在于,為什么減產180萬桶/日并未給OPEC帶來實實在在的市場好處呢?為什么油價在60-65美元/桶是更為理想的價格,而不是大約在48-55美元/桶呢?為什么全球原油庫存不斷刷新高位呢?
當然,數額如此巨大的減產,一定會產生更多的后果。對于這些關乎戰略的關鍵問題,有很多明顯的原因可以解釋:為了理解一直存在的高庫存的問題,需要注意到一個問題是,由于美國的頁巖油生產成本繼續下滑,在油價上漲的前景下,OPEC再次低估了美國提高產量的努力。
此外,據國際能源署(IEA)表示,雖然全球需求在不斷上升:全球需求在今年第四季度預計達到9900萬桶/日,而2015年底僅為9570萬桶,但仍未如預期那樣強勁,而這主要是由于德國,土耳其和印度等國的需求下降。
至于價格因素,在生產國國內存在著巨大預算需求的情況下,油價并沒有恢復到生產國感到合理的水平,這令人無法理解,但也許這根本就是錯誤的命題,需要看看一些相反的論據。
例如摩根大通認為,雖然OPEC去年9月首度達成凍結產量協議,并在約兩個月之后的OPEC大會上正式達成減產協議,但當時這么做的背景是,如不減產,油價可能跌至35-40美元/桶。那么也許現在,55美元/桶左右的價格對產油國是否真是好事,非常值得懷疑。
摩根大通補充稱,事實上,OPEC的戰略已經有效支撐了油價,并徹底改變了現在的市場行情,但是OPEC減產對交易仍然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其中包括,油價下跌的風險事實上有所降低,從而鼓勵(美國)增加開采頁巖油的資本支出。
事實是,OPEC及其非OPEC盟國雖然確實達成了減產協議,但在實際能起作用的方面,減產協議的效力卻有嚴重的限制。
OPEC無法控制需求,無法控制頁巖油生產國,也肯定無法控制投機交易。換句話說,為了確保油價不會跌入深淵,OPEC在本周會議上加大減產力度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即使這樣做意味著短期的“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