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7年以來,在當前正常交易的3194只股票中,階段上漲的個股僅有841只,下跌股票2345只,其中跌幅超過滬指、創業板指的個股數量分別達2312只、1873只,占比分別為72%、59%。另外,跌逾20%的個股達1046只,16股股價相比年初腰斬。
隨著監管層對借殼上市、保殼等多方面監管的加強以及強制性退市個股增多,昔日頗具人氣的ST股不僅沒有出現炒殼行情,反而成為今年大跌的重災區。在股價腰斬的16只股票中,一半都是ST股,*ST昌魚近半年跌幅兩市排名第一,達62.47%。此外,還有*ST中富、*ST智慧等16只ST股跌幅超過40%。大多數個股是在披星戴帽后跌幅加劇,如*ST廊坊雖然傍上了大佬恒大,不過連續兩年虧損被*ST后,股價表現疲弱,4月28日后連吃了7個跌停板。*ST上普在4月25日起復牌并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其后連續收出6個一字跌停板,打開跌停后股價繼續向下,一直從27元左右跌到13元附近,年內跌幅近6成。
最典型的莫過于第一創業。去年5月11日,第一創業登陸A股,次新股炒作正迎來高潮,該股也不例外,在一個半月由10元左右的發行價飆升至45元以上,最高市值近1000億元。今年5月8日,第一創業公告9.8億股股票即將解禁,該股即連續大幅下挫。事實上,該股自去年11月中旬創出歷史新高后跌勢已現,今年年初也曾連著兩日大跌超9%。中科創達今年以來跌幅高達52%。公司在去年年底擬跨境并購一家總部設在芬蘭、業績虧損的車載軟件產品供應商Rightware,但市場并不買賬,自今年1月6日復牌后一路連續跳空大跌,從停牌前的52.1元股價跌落至不足25元。
不少個股由于前期漲幅過大,估值遠遠透支,一有風吹草動,其股價即大幅跳水。最典型的莫過于跌幅排名第三的開爾新材。公司在去年10月底披露實控人減持計劃,股價不跌反漲。今年1月該股突然大跳水,短短8個交易日股價下挫4成,4月以后繼續緩慢下跌,最新年內跌幅達59%。從業績上看,公司年報、一季報業績均表現不佳,繼去年全年凈利降逾五成后,今年一季度則虧損200余萬元。此外,香梨股份與同達創業均為信達系成員,近年業績乏善可陳,今年上半年雙雙大幅走弱。
如國發股份,該股今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12元-14元的區間進行平臺整理,4月底開始跳水,連續三跌停后加速下跌,年內跌幅已達47%。國發股份原名北海國發,多年以來業績不穩定,2014年虧損近5000萬元后,2015年微盈405萬元,2016年又虧損逾3000萬元,而2017年虧損格局未有改善,仍虧311萬元。同時,包括大股東在內的多家股東大量質押股份,如控股股東朱蓉娟已累計將所持公司全部股份幾乎全部質押,廣西國發投資集團2732.84萬股質押了2509萬股,第四大股東彭韜將所持公司股份悉數質押。盡管公司控股股東在5月初火速實施增持計劃,但該股依然疲弱,今日股價再創新低。
對于這類業績持續不佳、估值過高且股東質押較多的個股,如果股價依然高企,投資者需警惕這些股票的補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