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資格稀缺、上市周期冗長,決定了“殼”始終是A股市場上的“緊俏資源”,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保殼”意愿強烈在所難免。此外,層出不窮的“借殼”故事,以及反復上演的“烏雞變鳳凰”神話,也讓產業資本和投機者對“殼資源”趨之若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已經出現不少轉變。以往受追捧的“殼資源”、概念股遭到不少機構、股民拋售,股價表現也相對較差,大多跑輸大盤,一批業績優良、分紅穩定的“白馬股”開始吸引資金集結。
北京品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顧問仇彥英分析認為,新股發行提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擬上市企業的借殼沖動。在重組新規完善監管的基礎上,監管層重拳出擊“忽悠式重組”,也令“殼資源”的價值大打折扣,市場“炒殼”熱情顯著降溫。
不過在業界看來,僅僅依靠對違法違規、突擊增長等現象的嚴監管、對上市公司兼并重組事項的再規范,并不足以徹底改變市場長期形成的“炒差”習慣。投資邏輯真正向價值投資轉變,仍依賴從發行到退市的“全鏈條”機制完善。
“嚴格執行退市機制,淘汰經營出現嚴重問題或存在違法違規現象的公司,可以使市場有更良性的新陳代謝。”上海一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江說,健康機制下,“聰明”資本會選擇有價值的標的,市場會變得更理性。
一些市場人士表示,在新股發行“堰塞湖”完全疏解之前,“殼資源”的價值或會繼續存在。但若能建立起良性的新陳代謝機制,“炒殼”熱終將成為過去式,花式“保殼”現象也將不斷減少,市場邏輯將回歸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