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券商資管資金池監管影響或被市場高估 避免風險傳導是監管重心
市場對于針對券商資管監管工作的影響存在高估,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市場人士對一些概念認知存在誤解導致的。實際上,針對“資金池”業務的整頓工作自去年7月起就已展開,絕大部分被認定不合規的券商資管已陸續平穩退出。
據了解,監管層高度關注券商資管可能出現的混同投資、“拆東墻補西墻”等現象,避免因個別資管產品引發風險傳導。同時,券商與銀行間的“報價式”產品被常態化地要求加強風控及風險自查。而各類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運作發行工作目前正常開展。
中國證券報:金融去杠桿需扭轉外部環境和市場預期
監管強化會成為常態。目前來看,治理過度套利是監管強化的主要方向。一是完善新型業務的監管制度,以改變目前監管指引缺失、監管要求零散模糊的現狀,使新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夠統一標準、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和完善跨部門的監管協調機制,在信息共享、定期溝通的基礎上,統籌監管政策,以保持監管要求的一致性,降低監管套利空間,并加強對資金跨市場流動的監控和管理;三是加強對銀行重點風險的全面排查,落實已有監管政策。在處置潛在風險的同時,加大對機構和違規人員的處罰力度等。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完善監管不僅在于強化監管,也應強調有序監管。多措并舉的情況下,應充分考慮機構和市場的實際情況,注意避免一刀切,給予足夠的緩沖空間,以有效引導預期,避免市場恐慌。此外,各監管部門也應強化相互之間的政策協調,避免多重監管要求疊加放大對市場的沖擊,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
經濟參考報頭版:資本市場監管亟須法律“長牙齒”
長期以來,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和處罰結果之間的不適應性,違法成本和違法收益之間的不匹配性,一直為投資者所詬病。從當前資本市場形勢看,加大資本市場的法律供給、針對性地提升監管部門的執法權限,已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既要“師出有名”,于法有據,同時也要能夠真正起到震懾的作用。“師出有名”是依法監管的體現,要求對現有的資本市場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加大法律供給,特別是涉及對違法違規主體的行政處罰,要與時俱進,提高違法成本,讓市場監管真正“長牙齒”。
新華社連發六文:維護金融安全關系全局
新華社連續6天刊發系列述評,對“習總書記4月25日關于金融安全重要講話”作出權威解讀,值得跟蹤研究。仔細看,這次金融維穩跟以往完全不同,這次是全面趨嚴的監管主旨,不是揚湯止沸的表面維穩,金融機構內部公司治理改革和外部監管放在了同樣的高度上,不但是外部嚴格監管,還要內控,更要調整激勵機制,連根拔了;同時金融安全不止是中央金融部委垂直分內的事,更是地方政府的責任,要求守土有責,全國一盤棋。
證券日報:股市監管“穩中求進”的思路沒有改變
銀證保聯手“排雷”的舉措,讓一些涉嫌違規的機構和資金膽戰心驚,有的可能已經主動選擇撤離了股市,這是近期A股市場調整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從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扎緊制度的“籠子”,讓敢于觸碰監管紅線的機構和資金受到應有的懲處,這是對市場最為真切的呵護。
把金融整頓理解為打壓股市,認為金融整頓必然導致股市大調整,是偏頗的。監管部門有的放矢的監管政策夯實了穩中求進的基礎,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秩序構成了穩中求進的氛圍,經濟金融領域深化改革的每一步都是穩中求進的燃料,上市公司業績節節攀升就是穩中求進不竭的推動力。必要的監管補短,正是為了落實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