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C(人類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發明者之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俞君英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預計,我國的超級干細胞臨床試驗有望明后年展開。
1、iPSC是什么?
iPSC就是由多能遺傳基因導入皮膚等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
iPSC最早于2006年由日本山中伸彌提出,2007年由中國女科學家余君英培養而得,這一發現曾轟動全世界。
學界評價這一突破為生物科學的“里程碑”,其優勢主要集中在一下三點:
1)iPSC繞過了胚胎,利用人體其他細胞制成類似胚胎干細胞的干細胞,從而避免避免了倫理爭議和法律難題。
2)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制備專有的干細胞,不會有免疫排斥問題
3)從科研角度來看,涉及人類胚胎干細胞的克隆技術操作難度非常大,卵子的來源也是個問題,然而利用基因技術“仿制”胚胎干細胞,技術操作上相對容易,成本也會低得多。
2、臨床試驗
哈佛大學再生醫學中心教授康拉德表示,iPSC是決定細胞命運的分子機制研究的重大突破,將使研究者更高效更高質量地制備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加快制備來自病人疾病的特異細胞系,加快阿爾茨海默氏癥、帕金森氏癥等疾病的藥物研發。
一旦iPSC臨床試驗獲得成功,像帕金森氏癥、紅斑狼瘡等許多疑難雜癥,未來都可以通過iPSC技術進行治療,這無疑對醫學界是一重大利好。
目前全球干細胞產業正處于大規模產業化,根據Markets&Markets預測,到 2020 年,全球干細胞產業規模將達到 4000 億美元,到 2025 年,基因檢測產業達到 1000 億美元,免疫細胞產業達到 740 億美元。
3、公司方面
干細胞產業鏈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上游的存儲;中游的科研;下游的治療,目前干細胞市場主要集中在存儲和科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