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最后兩個項目,東方網力是想通過參股了JIBO 、Knightscope這兩家公司,對JIBO、 Knightscope 兩款機器人進行本土化研究,再利用公司的銷售網絡在國內營銷。既然如此,那就等本土化研究成功之后再說吧!
項目看完了?各位作何感想呢?
整體總結一下,如今項目失敗的減值了,虧損的依然虧損著,賺錢的賣掉了,還剩下兩個沒影的,這后續如何打算啊?還是說繼續拿著主營業務賺的錢填補虧錢的窟窿?但你要真心實意的沉下心去做,也可以,可項目投資一年就賣,能做人工智能領跑者?或者你要能自給自足也行,可這一碰上主營的項目就管資本市場伸手要錢,這就不是個好習慣了啊!
四、蹊蹺的股權激勵
除了募資大會,東方網力上市至今還保持了另一項傳統,那就是股權激勵。而對于股權激勵的評價,向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下定論,就談談客觀事實。下面是14-16年股權激勵的簡表。
這激勵總數是眼看著水漲船高,好在,行權條件的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基數也正在抬高。還記得前面提及的保持利潤增長率嗎?與股權激勵應該關系不小。我們主要看16年股權激勵時定下的行權條件,14、15年的就不用擔心呢。
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第一個解除限售期:以2015年業績為基準, 2016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較2015年增長不低于30%; 2016年實現的凈利潤較2015年增長不低于20%。
這里用的是凈利潤,2016年是達標的,但是之前計算過,這扣非之后的凈利潤增長那就差強人意了。
所以,這股權激勵能否發揮效用還是要看管理層的誠意的。如果與海康威視再對比一下,會發現人家直接用的是凈資產收益率(ROE),且最近一次股權激勵的行權要求是ROE保持在20%以上。只能感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再者,股權激勵雖然可用作對管理層的激勵手段,但也少見這三年不歇氣的,最主要的是這行權的條件存在重復利用之嫌,一次股權激勵就已經對三年的業績提出了要求。
仔細算了算,連續激勵的行權條件對業績的真實提升著實不大,但放水的嫌疑大大的有。況且,既有心,那就把業績要求一次性定高點就好啦!
不過,看了看高管們的薪酬,在信息技術這個行業確實不高,但把持股市值合計一算,億萬、千萬富翁卻不少呢。難怪管理層卯足了勁要確保好凈利潤的增長,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打水漂啊。只是,股權激勵最開始的目標不是為了最大化股東們的利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