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尼熊順著該項目繼續分析,根據公開信息,木薯淀粉價格為3000~4000元/噸,18萬噸的產值不過是6~7億元,如此一來,6億多的利潤顯得不可思議。
隨后,他又從項目地點、投資金額、項目工藝幾個方面一一分析:
首先,該項目位于柬埔寨馬德望省,該地經濟落后,適合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且當地電力供應不足,每年雨季長達半年,生產時間有限制(年報中有體現)。他據此判定:該項目技術含量不高,其產能可能無法達到18萬噸;
其次,該項目投資金額為1.44億元,2014年3月投產,當年產生凈利潤1000多萬。2015——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2.76億和6.15億,2016年投資收益率超過400%,“這種盈利能力讓我們很震驚”!為此,他專程翻閱該項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發現報告中披露的項目年均投資利潤率約為30%,“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披露的數據通常是理想狀態下才能達到”,而該項目實際利潤率超出可行性研究報告10倍以上;
最后,根據可行性和研究報告,木薯淀粉的生產工藝為木薯清洗、加工,制成淀粉,“看不出有多高的技術含量”。
綜上,維尼熊初步判斷,該項目有較大的財務造假嫌疑。
為證實自己的推斷,他找來海關數據,發現爾康制藥年報中披露的木薯淀粉銷往國內的產品數據遠超當年海關披露的從柬埔寨進口的木薯淀粉總量數據,因此,“我們認為爾康制藥18萬噸木薯項目有比較重大的財務造假嫌疑”。
此后,維尼熊又從純財務分析角度講解了破解財務迷局的思路。
他表示,財務造假不可能是單一科目造假,以虛增利潤為例,其往往伴隨收入造假。收入造假將牽動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即是要么使應收賬款增加,要么使現金增加再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的方式把資金“花出去”。
經分析,他認為爾康制藥可能采用了第二種方式,通過虛增固定資產讓現金流出以平衡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從而形成“資金鏈”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