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一直讓大虎很困惑,巴菲特拋光了中石油H股這事誰都知道,可他發現巴菲特似乎也的確很愛捂股,特別是像《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之類的美國本地股,他一拿就幾十年,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看來“教授”是做足了功課的,他解釋說:“巴菲特為什么一旦買入股票后就長期持有,輕易不肯賣出呢?因為在美國,股票轉手的稅可是相當的高。這個稅種叫資本利得稅(Captital Gains Taxes,簡稱CGT),它有多高呢?——只要你賣出的股票是盈利的,那么盈利部分的20%就必須繳納給政府。”
“20%,真的啊?”幾個年輕人還是第一次聽說。
“20%的稅率是現行的,之前CGT稅率最高時曾到達過34%呢。”
“天啊!34%的資本利得稅,這股還怎么炒啊?”
“所以說呢,巴菲特是何許人啊,讓他給政府交那么多稅,他能干嗎?”“教授”的話道出了關鍵所在,他接著說道:“所以巴菲特從不頻繁交易,而是買了股票一拿就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為的就是少交、甚至不交CGT。在信奉‘只有死亡與納稅不可避免’的美國,像他這么能算計的,真得算是少數派了。”
“都說‘成功者想方法’,原來他老人家算計得那么深啊!”大虎無限感慨道。
“把一件事的相關因素都考慮周全,這是好習慣。這點咱倒是真應該向巴菲特好好學習學習。”“教授”又補充了一句,說道:“在投資上真的不能東施效顰,人家的方法再好、再有效,換了地方就很可能失效”。
連續幾周,聽了師傅們細致的講解,幾個年輕人終于明白了——其實原汁原味的“價值投資”究竟什么是意思,恐怕沒有幾個中國人真懂。此外,忽高忽低的估值是個誰也說不清楚的東西,巴菲特自己也是落袋為安的高手,中國股市里質地好的企業真的不多,再加上中美兩國在稅收制度上的差異……這些加在一起,結論就一個——即便是按照“價值投資”字面上的意思在中國炒股票、做投資,也是相當不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