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經濟晴雨表,這是道瓊斯理論對股市最經典的歸納。自提出來后,100多年來幾乎沒有人會從根本上去否認它。但股市反應經濟的過程卻不那么簡單,其間充滿了復雜性與多變性。
1、股市與經濟增長率。近10多年間,我國GDP的實際增長率最高是1992年的14.2%,從1993年開始,連續7年下降,直到1999年到達低谷。但在這7年中,我國股票市場以上證指數的年平均數來算,有5年上漲。尤其是1995年到1999年,GDP增長率連續4年下降,降幅達30%以上,股票市場卻連續4年上漲,漲幅達到110%。相反,2001年到2005年的4年間,GDP的增長率連續提高,股票市場卻連跌了4年。由此看來,股市對經濟的反應并不那么機械地對等。
2、股市與公司利潤。我們做了兩個方面的統計,一個是上證指數與公司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從1994年平均17.77%的凈資產收益率開始,到1998年9.17%,我國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連續4年下降,降幅高達48.4%。而這4年的股票市場有兩個為強勢整理年份(1995年和1998年),兩個為顯著上漲年份(1996年和1997年),上證指數的年平均數4年間上升了78.76%。
一個是指數與利潤增長率。為更準確地反應客觀狀況,我們統計了扣除新股貢獻后的上市公司可比利潤增長率。從1994年以來,上市公司可比利潤增長率有5年為負,分別是1995、1996、1998、2001、2005年。5年中有兩個上升年份(1996和2001年),兩個強勢整理年份(1995和1998年),真正的下跌年份只有2005年。這一結果依然叫人氣餒,號稱經濟晴雨表的股市竟然連公司利潤增減都無法提前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