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忽視箱體震蕩
許多人僅根據宏觀經濟面向好,就一廂情愿地指望股市一漲再漲,而忽視了擴容的壓力和政策調控,淡化了箱型觀念。以上海股市為例,實際上每年都有一個緩慢上移的震蕩箱,如1995年是600-800點,1996年是800-1050點,1997年是1050-1250點,1998年是1200-1400點,若看不到每年箱型震蕩的箱底和箱頂,就必然會在箱底空倉而踏空,在箱頂滿倉而全線被套,把半年乃至一年的成果悉數揩光。
2、控制不好倉位
在人氣極旺的時候,許多新股民就迫不及待地入場,小贏了幾次后,就自我感覺良好,迅速作出滿倉決定,生怕資金擱著浪費了利息,而不仔細研判大盤是處于波段底部,還是中部,或是頂部,以致先贏后輸。
3、因大失小
當大盤或個股經三浪下跌見底后,主力為了揀回低價籌碼,往往會反復震蕩筑底,甚至將股價“打回老家去”。此時,許多人往往心態“抖忽”,將抄底籌碼在賺到幾角錢小差價后就拱手相讓;套牢者見股價出現反彈,便忙不迭地割肉,指望再到下面去補回來。豈知,主力往往在底部采取連拉小陽,或單兵刺探再縮回的手法建倉,將底部籌碼一網打盡后,便一路拔高,甚至創出新高,使“丑小鴨”演變成“小天鵝”。很多人就是因為貪圖小差價而痛失底部籌碼,甚至在走出底部時割肉,釀成了與“黑馬”失之交臂的悲劇。
4、急于搶反彈再次套牢
股市中有時會出現一種連續幾十個交易日單邊上升后的“緩上急落”波段,指數或個股在急落時往往跌勢猛、幅度深,主力不顧一切地殺跌,兌現獲利盤。許多看不懂這種兇險走勢的人,往往在見頂后的第一根“大黑棒”時就去搶反彈,好比是在半空中用手去接從高空掉落的一把尖刀那樣地不合時宜,結果十有九套。隨后就采用攤平法,越跌越買,在下跌第一波中就耗盡了資金,以致眼睜睜地看著下跌第二波、第三波的發生,直至底部時也無法動彈,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
5、在股價頂部不獲利了結
多數人在大盤個股處于頂部區時總是對市場利好有較高的預期,受旺盛人氣的干擾比較大,對指數和個股的創新高的期望值過高,急于擴大戰果,以求暴利。因此,明明頂部區域特征明顯,也不甘心于在上升左半球時分批了結;而到了見頂回落后,在下跌右半球之初,明明盈利已在減少,仍不忍心下手了結,乃至頂部反抽時又異想天開能“再創新高”,以致再次貽誤了平倉出局、落袋為安的良機,導致頂部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