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資產的安全性是公司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投資者選擇投資該上市公司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上市公司進行基本面分析中體現上市公司資產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上市公司償債能力,所以一般情況下很多投資者(甚至是投資專家)總是將上市公司資產的安全性和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分析聯系在一起,因為對上市公司資產的安全性威脅最大的是“財務失敗”現象的發生,即上市公司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導致訴訟或破產。
事實上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即便能夠到期償還債務不導致破產,卻無力保障正常的生產運營,這也同樣屬于不安全。真正的安全應是在安排好到期財務負擔的同時,有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保持經營的正常進行。從根本上來講安全性要求企業必須具有某一時點上的債務償還能力即靜態性,而這個償還能力又是平時盈利以及現金流入的積累即動態性。如果上市公司無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入或盈利,很難想象它能長久生存而不出現危機。
上市公司資產的安全性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有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和流動資產比率;
二是短期流動性比較強,不至于影響盈利的穩定性。
因此在分析上市公司資產的安全性時,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上市公司資產的流動性越大,上市公司資產的安全性就越大。假如一個上市公司有500萬元的資產,第一種情況是,資產全部為設備;另一種情況是70%的資產為實物資產,其他為各類金融資產。假想,有一天該公司資金發生周轉困難,公司的資產中急需有一部分去兌現償債時,哪一種情況更能迅速實現兌現呢?理所當然的是后一種情況。因為流動資產比固定資產的流動性大,而更重要的是有價證券便于到證券市場上出售,各種票據也容易到貼現市場上去貼現。許多公司倒閉,問題往往不在于公司資產額太小,而在于資金周轉不過來,不能及時清償債務。因此,資產的流動性就帶來了資產的安全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