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技術分析派人士認為,成交量主要有四種形態:
一是縮量。縮量是指市場成交極為清淡。縮量一般發生在趨勢的中期,大家都對后市走勢十分認同,下跌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出局,等量縮到一定程度,開始放量上攻時再買入。同樣,上漲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買進,坐等獲利,等股價上沖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時候再賣出。
二是放量。放量一般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處。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放量相對于縮量來說,控盤主力利用手中的籌碼大手筆對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簡單的事。所以投資者還要結合個股具體情況加以分析。
四是堆量。當主力意欲拉升時,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幾日或幾周以來,成交量緩慢放大,股價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線圖上,形成了一個狀似土堆的形態,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產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做了,在大舉出貨。
有分析師認為,一般有兩種比較典型的情況: 一是溫和放量。即一只個股的成交量在前期持續低迷之后,突然出現一個類似“山形”的連續慢慢放量形態。這種放量形態,稱作“量堆”。個股出現底部的“量堆”現象,一般就可以證明有實力資金在介入。但這并不意味著投資者就可以馬上介入,一般個股在底部出現溫和放量之后,股價會隨量上升,量縮時股價會適量調整。此類調整沒有固定的時間模式,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個月,所以此時投資者一定要分批逢低買入,并有足夠的耐心。需要注意的是,當股價溫和放量上揚之后,其調整幅度不宜低于放量前期的低點,因為調整如果低過了主力建倉的成本區,至少說明市場的拋壓還很大,后市調整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