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分析與籌碼分析是不可分的。籌碼分布需要借助形態走勢來計算,而形態分析的許多基礎都是源于籌碼的流動規律。同時,“量”作為一個附加,雖然形態分析是主角,但許多時候形態是由量決定的。奇怪的是,量與價有一對一的相關性,許多走勢不必看成交量,因為走勢已經告訴我們成交量是什么樣的了。
股票的上漲,必然是買盤戰勝了賣盤,而這種勝利,多數情況下都不是因為新資金的注入(莊家行為),而是因為賣盤已經萎縮到了極點;反之,股票的下跌,也多不是因為有大批股票撤出,而是因為買盤已經萎縮到極點了。這個“極點”大家一定要好好理解。
所謂的“底”,從形態上講,絕不單單是一個最低點,“底”是指一個股價振幅相對較小的低位振蕩時間段。
底的出現,首先是由于跌不動了。
跌不動的原因,主要是跌幅過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割肉,雖然買賣盤同時萎縮,但最終是賣盤萎縮得更快,買盤相對地多起來。
接下來,一旦股價走橫,持股者不再恐慌,賣盤繼續減少,買盤繼續相對過剩,股價開始上漲。這種上漲是無量的。當短線迎來一定漲幅后,買盤開始減少,賣盤增多,股價再次回落。而回落之后買盤會較上次多,而賣盤不會多,所以難于創新低。這樣持續下去,最初股價會往上走,但隨著時間的延遲,高位的籌碼逐漸釋放下來,“活動”籌碼越來越多,而買盤并未明顯增加(由于未大漲),股價會再次創新低。